|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英文缩略表 | 第9-10页 |
| 第一部分 综述 哮病的因机证治的古今文献研究 | 第10-29页 |
| 1 哮病病名溯源 | 第10-12页 |
| ·哮病始见于明,可追溯至秦汉 | 第10页 |
| ·隋唐时期提出发病规律 | 第10-11页 |
| ·宋金元时深入发展,丹溪始定哮喘之名 | 第11页 |
| ·明清首提哮、喘之别 | 第11-12页 |
| 2 哮病因机溯源 | 第12-17页 |
| ·先秦至汉时对哮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2-14页 |
| ·隋唐时期对于哮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4-15页 |
| ·宋金元时期对于哮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5-16页 |
| ·明清时期对于哮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6-17页 |
| 3 哮病证治溯源 | 第17-22页 |
| ·秦汉时期哮病的证治 | 第17页 |
| ·晋隋唐时期哮病的证治 | 第17-19页 |
| ·宋金元时期哮病的证治 | 第19-20页 |
| ·明清时期哮病的证治 | 第20-22页 |
| 4 现代哮病的因机证治 | 第22-24页 |
| ·当代对哮病因机的认识 | 第22-23页 |
| ·当代对哮病证治的认识 | 第23-24页 |
| 5 小结 | 第24-26页 |
| 参考文献 | 第26-29页 |
| 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 | 第29-44页 |
| 1 哮喘的病因 | 第29-31页 |
| ·基因遗传 | 第29-30页 |
| ·环境 | 第30-31页 |
| ·基因-环境相互作用(Gene-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 第31页 |
| 2 发病机制 | 第31-33页 |
| ·Th1/Th2失衡 | 第31-32页 |
| ·细胞因子 | 第32页 |
| ·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 | 第32页 |
| ·神经调节机制 | 第32-33页 |
| 3 诊断 | 第33-35页 |
| ·诊断的方法 | 第33-34页 |
| ·哮喘的类型 | 第34-35页 |
| 4 治疗 | 第35-38页 |
| ·吸入性激素(inhaled corticosteroids,ICS) | 第35-36页 |
| ·生物制剂 | 第36页 |
| ·β受体扩张剂和抗胆碱能药 | 第36页 |
| ·支气管热成形术(Bronchial thermoplasty,BT) | 第36-37页 |
| ·其他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4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44-61页 |
| 前言 | 第44-45页 |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第45-50页 |
| 1 病例来源 | 第45页 |
| 2 诊断标准 | 第45页 |
| 3 病例选择 | 第45-46页 |
| 4 研究方法 | 第46-50页 |
| 结果 | 第50-54页 |
| 1 患者一般资料 | 第50页 |
| 2 中医证候评分 | 第50-52页 |
| 3 中医证候转归 | 第52页 |
| 4 ACQ6 | 第52-53页 |
| 5 AQLQ | 第53页 |
| 6 疗效 | 第53页 |
| 7 安全性分析 | 第53-54页 |
| 讨论 | 第54-59页 |
| 1 中医证候评分及证候转归 | 第55-56页 |
| 2 哮喘控制问卷(asthma control questionnaire,ACQ) | 第56-57页 |
| 3 哮喘生活质量问卷(asthma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AQLQ) | 第57-58页 |
| 4 疗效 | 第58页 |
| 5 安全性分析 | 第58页 |
| 6 研究局限性 | 第58-59页 |
| 结论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个人简历 | 第62-63页 |
| 附表 | 第63-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