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玉北—塘北地区构造变形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30页 |
|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1-25页 |
| ·克拉通盆地陆内变形 | 第11-14页 |
| ·塔里木盆地玉北—塘北地区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构造变形研究方法 | 第17-23页 |
| ·存在问题 | 第23-25页 |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 ·完成工作量 | 第27-28页 |
| ·主要成果与认识 | 第28-30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30-59页 |
| ·大地构造位置 | 第30-32页 |
| ·构造单元及断裂系统 | 第32-34页 |
| ·地层结构特征 | 第34-41页 |
| ·元古界基底 | 第34-35页 |
| ·古生界 | 第35-40页 |
| ·中生界 | 第40页 |
| ·新生界 | 第40-41页 |
| ·地层展布特征 | 第41-55页 |
| ·玉北地区 | 第42-55页 |
| ·塘南—塘北地区 | 第55页 |
| ·民丰地区 | 第55页 |
|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 第55-59页 |
| 第3章 构造几何学特征 | 第59-90页 |
| ·地震反射特征 | 第59-66页 |
|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 | 第59-61页 |
| ·地震反射波的反射特征及地质属性 | 第61-65页 |
| ·层位对比追踪 | 第65-66页 |
| ·地震剖面特征 | 第66-75页 |
| ·西部地震剖面特征 | 第67-70页 |
| ·中部地震剖面特征 | 第70-73页 |
| ·东部地震剖面特征 | 第73-75页 |
| ·构造带地质特征 | 第75-84页 |
| ·玉北区块 | 第76-81页 |
| ·玉龙区块 | 第81-84页 |
| ·讨论:基底滑脱面的确立 | 第84-90页 |
| 第4章 构造运动学特征 | 第90-112页 |
| ·不整合面分析 | 第90-93页 |
| ·后冲带变形时间的厘定 | 第93-96页 |
| ·后冲带演化特征 | 第96-100页 |
| ·加里东早—中期 | 第96-98页 |
| ·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 | 第98-99页 |
| ·海西期 | 第99-100页 |
| ·喜马拉雅期 | 第100页 |
| ·车尔臣断裂西段运动学特征 | 第100-108页 |
| ·构造演化特征 | 第101-103页 |
| ·断裂生长模型 | 第103-108页 |
| ·讨论:缩短率的变化 | 第108-112页 |
| 第5章 构造动力学特征 | 第112-134页 |
| ·塔里木盆地南缘周邻大地构造 | 第112-115页 |
| ·西昆仑-帕米尔造山带 | 第112-114页 |
| ·阿尔金—祁连造山带 | 第114-115页 |
| ·垂向叠加构造 | 第115-118页 |
| ·构造分层特征 | 第115-117页 |
| ·沉积分异特征 | 第117-118页 |
| ·平面展布特征 | 第118-123页 |
| ·分带、分段特征 | 第118-120页 |
| ·可能的形成机制 | 第120-123页 |
| ·构造成因机制 | 第123-126页 |
| ·先存构造的复活 | 第123-125页 |
| ·盆缘造山作用 | 第125-126页 |
| ·构造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 第126-134页 |
| ·生运聚匹配 | 第126-129页 |
| ·圈闭类型 | 第129-131页 |
| ·构造活动与油气分布 | 第131-134页 |
| 第6章 结论与认识 | 第134-135页 |
| 致谢 | 第135-1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6-148页 |
| 附录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