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一)平面装饰语言定义 | 第10页 |
| (二)中西合璧的利弊关系 | 第10-11页 |
|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 第11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 (一)装饰语言发展的可行性 | 第11-12页 |
| (二)中国餐具设计的重要性 | 第12-13页 |
| 三、研究流程 | 第13-15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 (二)理论准备 | 第14页 |
| (三)设计流程 | 第14页 |
| (四)后续研究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中国古代餐具的产生和演变 | 第15-24页 |
| 一、新石器时代平面装饰纹样在陶器餐具中出现 | 第15-17页 |
| 二、独领风骚的青铜餐具 | 第17-18页 |
| 三、璀璨夺目的漆餐具 | 第18-20页 |
| 四、历代瓷制餐具 | 第20-23页 |
| 五、二十世纪后期中国餐具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现代餐具设计研究 | 第24-41页 |
| 一、“生物圈”外在形态在餐具设计中的运用 | 第24-27页 |
| (一)人物局部结构形态 | 第25页 |
| (二)植物仿生形态 | 第25-26页 |
| (三)动物抽样形态 | 第26页 |
| (四)有机形态 | 第26-27页 |
| 二、餐具设计的色彩性能 | 第27-32页 |
| (一)现代中西餐具色彩的共性特征 | 第27-31页 |
| 1. 象征性和形象性 | 第27-28页 |
| 2. 知觉性 | 第28-29页 |
| 3. 整体识别性 | 第29页 |
| 4. 功能性 | 第29-30页 |
| 5. 文化性和流行性 | 第30-31页 |
| (二)现代中式餐具色彩的个性特征 | 第31-32页 |
| 1. 单色绘画 | 第31页 |
| 2. 色彩调和对比度 | 第31-32页 |
| 3. 色彩搭配 | 第32页 |
| 三、现代餐具的装饰图形设计方案 | 第32-36页 |
| (一)图案题材的多样性 | 第33-34页 |
| 6. 动物装饰图案 | 第33页 |
| 7. 几何装饰图案 | 第33页 |
| 8. 风景花卉装饰图案 | 第33-34页 |
| 9. 卡通装饰图案 | 第34页 |
| (二)图案结构形式的广泛性 | 第34-35页 |
| 1. 单独装饰图案 | 第34页 |
| 2. 边饰装饰图案 | 第34页 |
| 3. 适合装饰图案 | 第34-35页 |
| 4. 综合装饰图案 | 第35页 |
| (三)图案装饰手法的广博性 | 第35-36页 |
| 1. 视觉错装饰图案 | 第35页 |
| 2. 抽象装饰图案 | 第35页 |
| 3. 具象装饰图案 | 第35-36页 |
| 4. 写实装饰图案 | 第36页 |
| 四、材质对平面装饰语言的影响 | 第36-41页 |
| (一)纸质餐具中的平面装饰语言 | 第37页 |
| (二)水晶餐具中的平面装饰语言 | 第37-38页 |
| (三)玉米淀粉餐具中的平面装饰语言 | 第38-39页 |
| (四)玻璃餐具中的平面装饰语言 | 第39页 |
| (五)竹木餐具中的装饰语言 | 第39-41页 |
| 第四章 中式餐具未来设计及发展趋势 | 第41-49页 |
| 一、中式餐具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 第41-44页 |
| (一)适应现代生活模式的中式餐具设计 | 第41-42页 |
| (二)中式餐具设计传统与时尚的结合 | 第42-43页 |
| (三)中式餐具在发展中的进化 | 第43-44页 |
| 二、简约餐具未来的共性 | 第44-45页 |
| (一)实用性 | 第44-45页 |
| (二)环保性 | 第45页 |
| (三)个性化 | 第45页 |
| (四)家庭性 | 第45页 |
| 三、寻找新材料,开发新技术是未来餐具设计发展的前提 | 第45-49页 |
| (一)餐具技术需要创新 | 第46页 |
| (二)新材料的开发对未来餐具的影响 | 第46-49页 |
| 结语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