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课题背景 | 第11-12页 |
·NOx的来源与危害 | 第12页 |
·NO的污染与控制现状 | 第12-14页 |
·低NOx燃烧技术 | 第14-15页 |
·烟气脱硝 | 第15-20页 |
·湿法烟气脱硝 | 第15-16页 |
·吸附法 | 第16页 |
·生物法 | 第16-17页 |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技术 | 第17-18页 |
·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 | 第18-20页 |
·质子交换膜的应用 | 第20页 |
·课题研究主要目的和内容 | 第20-23页 |
·本课题主要研究目的 | 第20-21页 |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23-32页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23页 |
·实验仪器 | 第23-25页 |
·反应装置设计与实验流程 | 第25-29页 |
·初探催化剂NO去除效果的反应体系 | 第25-26页 |
·自发常温去除NO反应器设计 | 第26-27页 |
·管路设计 | 第27-28页 |
·实验流程 | 第28-29页 |
·评价参数 | 第29页 |
·NO去除率 | 第29页 |
·电化学性能参数 | 第29页 |
·催化剂和复合渗透催化膜的制备 | 第29-30页 |
·催化剂和膜电极的表征方法 | 第30-32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30页 |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 | 第30页 |
·X射线衍射 | 第30-31页 |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31页 |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第31页 |
·拉曼光谱 | 第31-32页 |
第3章 Pt/C催化剂直接催化去除NO研究 | 第32-50页 |
·引言 | 第32页 |
·Pt/C催化剂的制备 | 第32-33页 |
·单碳纸直接催化测试体系的制备 | 第33-34页 |
·Pt/C催化剂表征分析 | 第34-41页 |
·不同Pt含量的EDX和BET表征 | 第34-37页 |
·不同Pt含量的TEM表征 | 第37-40页 |
·不同Pt含量的XRD表征 | 第40-41页 |
·初步探究Pt/C催化剂直接催化还原NO的效果 | 第41-42页 |
·不同H_2浓度对NO去除的影响 | 第42-46页 |
·不同Pt质量分数的Pt/C催化剂在一定H_2浓度下NO的去除 | 第46-47页 |
·与固定床的脱硝反应的对比 | 第47-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Pt/C催化剂直接催化还原NO机理研究 | 第50-57页 |
·引言 | 第50页 |
·拉曼光谱和XPS | 第50-52页 |
·DFT计算 | 第52-56页 |
·计算方法 | 第52-53页 |
·吸附能计算 | 第53-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常温自发脱硝反应器去除NO可行性初探 | 第57-68页 |
·引言 | 第57页 |
·复合渗透催化反应膜的制备和表征 | 第57-59页 |
·复合催化反应渗透膜的制备 | 第58-59页 |
·实验装置图和膜SEM表征 | 第59页 |
·验证该方法去除NO的可行性 | 第59-61页 |
·不同气体流速对NO去除的影响 | 第61-62页 |
·不同浓度NO的去除效果 | 第62-64页 |
·不同H_2和NO流速比对NO去除的影响 | 第64-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6章 新型催化膜反应器利用20%Pt/C催化剂去除NO性能探究 | 第68-75页 |
·引言 | 第68页 |
·制备复合渗透催化膜的方法对NO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68-70页 |
·催化层负载于质子交换膜的方法 | 第68页 |
·不同制备方法对NO去除率的影响 | 第68-70页 |
·对于不同NO初始浓度的NO去除效果研究 | 第70-72页 |
·氧气对NO去除率的影响 | 第72-73页 |
·电化学参数的讨论 | 第73-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7章 Pd基催化剂直接催化去除NO效果初探 | 第75-83页 |
·引言 | 第75页 |
·Pd/C催化剂的制备 | 第75页 |
·Pd/C催化剂的在新型体系中催化还原NO效果 | 第75-79页 |
·Pd/C催化剂直接催化NO的去除效率 | 第75-77页 |
·Pd/C催化剂在新型膜反应器中NO去除效率探究 | 第77-79页 |
·Pt-Pd/C催化剂的制备 | 第79-80页 |
·碳的预处理 | 第79页 |
·Pt-Pd/C催化剂制备流程 | 第79-80页 |
·Pt-Pd/C催化剂在新体系中催化还原NO效果 | 第80-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6页 |
·结论 | 第83-84页 |
·展望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