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研究的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3页 |
·"仲裁前置,一裁两审"不符合程序效益原则 | 第12-13页 |
·"仲裁前置,一裁两审"限制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 | 第13页 |
·"仲裁前置,一裁两审"排除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 第13页 |
·"仲裁前置,一裁两审"造成仲裁与诉讼关系架构内部失调 | 第13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6页 |
·劳动争议概念 | 第13-14页 |
·个别争议和集体争议 | 第14-15页 |
·权利争议和利益争议 | 第15页 |
·仲裁及诉讼的概念 | 第15-16页 |
·国内外各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单轨制处理劳动争议论 | 第16-17页 |
·双轨制处理劳动争议论 | 第17页 |
·研究的思路、研究路径思辨、研究方法、论述框架和预计创新 | 第17-21页 |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研究路径的辩证选择 | 第18页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论述的架构 | 第19页 |
·预计的创新 | 第19-21页 |
第2章 国内劳动争议仲裁和诉讼关系架构历史沿革及评价 | 第21-28页 |
·国内劳动争议仲裁和诉讼关系历史沿革 | 第21-22页 |
·独取仲裁阶段 | 第21页 |
·仲裁和诉讼并行交错阶段 | 第21页 |
·仲裁前置,裁审并存阶段 | 第21页 |
·裁审均无阶段 | 第21-22页 |
·仲裁前置,一裁两审阶段 | 第22页 |
·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和诉讼关系各论分析 | 第22-25页 |
·单轨制处理劳动争议论 | 第22-24页 |
·双轨制处理劳动争议论 | 第24-25页 |
·各模式理论评析 | 第25-28页 |
·分类劳动争议的基础性 | 第26页 |
·谨以司法救济为原则 | 第26页 |
·采"双轨制"的必要性 | 第26-27页 |
·"裁审并轨"之弊端 | 第27-28页 |
第3章 国内现行劳动争议仲裁和诉讼关系架构的考察 | 第28-32页 |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之突破 | 第28-29页 |
·法定案件裁决的终局效力意义 | 第28页 |
·社会法范畴中倾斜立法保护劳动者的诉权 | 第28-29页 |
·社会法范畴中用人单位的撤销权 | 第29页 |
·社会法范畴中双方当事人的平等诉权 | 第29页 |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之局限 | 第29-32页 |
·仲裁和诉讼简单嫁接 | 第29页 |
·诉讼程序规范缺失 | 第29-30页 |
·"仲裁前置"的异化作用 | 第30-31页 |
·当事人权利受到不当限制 | 第31-32页 |
第4章 发达国家和地区劳动争议仲裁和诉讼关系架构的比较研究 | 第32-37页 |
·发达国家和地区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关系架构 | 第32-35页 |
·个别争议与集体争议关系模式 | 第32-34页 |
·权利争议和利益争议关系模式 | 第34-35页 |
·评析 | 第35-37页 |
·通过仲裁途径解决 | 第35-36页 |
·通过诉讼途径解决 | 第36-37页 |
第5章 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和诉讼关系架构的重构建议 | 第37-44页 |
·建构以"或裁或审,各自终局"的劳动争议仲裁和诉讼关系架构 | 第37-41页 |
·建构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和诉讼关系构架的法理依据 | 第37-40页 |
·构建的现实依据 | 第40-41页 |
·扩大仲裁中"一裁终局"的情形 | 第41页 |
·建立争议分类处理制的仲裁和诉讼关系架构 | 第41页 |
·权利争议 | 第41页 |
·个别争议 | 第41页 |
·利益争议 | 第41页 |
·集体争议 | 第41页 |
·建立劳动审判庭和劳动诉讼专门的程序法 | 第41-44页 |
·劳动审判庭 | 第42-43页 |
·拟制劳动争议诉讼专门程序法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卷内备考表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