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24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8页 |
| ·气候变化对全球水资源的影响 | 第9-10页 |
| ·我国水资源现状 | 第10-11页 |
| ·气候变化对我国水资源的影响 | 第11-12页 |
| ·北京城市和水资源概况 | 第12-15页 |
| ·气候变化对北京市水资源的影响 | 第15-18页 |
| ·适应性研究的进展 | 第18-22页 |
| ·适应性概念的溯源与发展 | 第18-19页 |
| ·适应能力评估的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 ·本研究的目标与意义 | 第22-24页 |
| ·研究目标 | 第22页 |
| ·研究意义 | 第22-24页 |
| 第2章 本课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4-32页 |
|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24-28页 |
| ·确定研究尺度 | 第24-25页 |
| ·与利益相关者一起定义研究区域 | 第25-26页 |
| ·了解研究区域 | 第26-27页 |
| ·识别研究区域的水资源风险因子 | 第27页 |
| ·建立评估指标体系 | 第27-28页 |
| ·数据的收集及多属性决策 | 第28页 |
| ·对评估框架进行优化及二次评估 | 第28页 |
| ·提出适应性建议 | 第28页 |
|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 ·文献查阅法 | 第28页 |
| ·比较分析法 | 第28页 |
| ·聚类分析法 | 第28-29页 |
| ·层次分析法 | 第29页 |
| ·多属性决策分析法 | 第29页 |
|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3章 评估框架的建立 | 第32-44页 |
| ·识别水资源系统风险因子 | 第32-34页 |
| ·北京市的水资源影响因素 | 第32-33页 |
| ·北京市水资源风险因子的识别 | 第33-34页 |
| ·水资源系统适应能力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4-40页 |
|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思路 | 第34-35页 |
| ·指标的初选 | 第35-37页 |
| ·指标体系的优化 | 第37-40页 |
| ·指标权重的分配 | 第40-43页 |
| ·权重分配的目的及方法 | 第40-41页 |
|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 第41页 |
| ·层次分析 | 第41-42页 |
| ·权重分配结果 | 第42-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4章 多属性决策方法的选择与优化 | 第44-52页 |
| ·多属性决策的基本概念 | 第44-45页 |
| ·几种经典的多属性决策方法 | 第45-48页 |
| ·逼近理想点排序法(TOPSIS法) | 第45-46页 |
| ·简单线形加权法(SAW) | 第46页 |
| ·层次分析法(AHP) | 第46-47页 |
| ·ELECTRE法 | 第47-48页 |
| ·多属性决策方法的选择与优化 | 第48-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5章 基于Fuzzy TOPSIS方法的北京市水资源适应能力评估 | 第52-75页 |
| ·指标数据的收集 | 第52-54页 |
| ·Fuzzy TOPSIS基本计算步骤 | 第54-56页 |
| ·建立标准化的模糊评价矩阵 | 第54-55页 |
| ·求解方案的正负理想解 | 第55-56页 |
| ·计算iS+和iS-及Ci | 第56页 |
| ·评估结果 | 第56-63页 |
| ·指标数据标准化结果 | 第56-61页 |
| ·去模糊化计算结果 | 第61-62页 |
| ·iS+和iS-及Ci的计算结果 | 第62-63页 |
| ·评估结果的复审与优化 | 第63-67页 |
| ·评估结果的专家复审 | 第63-66页 |
| ·指标体系的二次优化 | 第66-67页 |
| ·二次评估结果分析 | 第67-70页 |
| ·对北京市的适应性建议 | 第70-74页 |
| ·在供水层面的适应性建议 | 第70-72页 |
| ·在需水层面的适应性建议 | 第72-73页 |
| ·水质层面的适应性建议 | 第73-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结论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3页 |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