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集杜诗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绪论 | 第11-19页 |
1、清代集杜诗研究的意义和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清代集杜诗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2、宋元明清的集杜诗创作概况 | 第14-16页 |
·清代之前的集杜诗创作概况 | 第14-15页 |
·清代集杜诗创作概况 | 第15-16页 |
3、清代集杜诗创作由盛转衰的过程及原因 | 第16-19页 |
·清代集杜诗的兴盛及原因 | 第16-17页 |
·清代集杜诗的衰落及原因 | 第17-19页 |
第一章 清前期集杜诗创作 | 第19-52页 |
·清前期集杜诗创作概况 | 第19-24页 |
·张晋《戒庵集杜》 | 第24-34页 |
·颠沛中的情感宣泄 | 第25-28页 |
·集杜形式的创新----琵琶曲 | 第28-34页 |
·车万育《怀园集杜诗》 | 第34-38页 |
·集杜诗体式的大力开拓 | 第34-36页 |
·悲老伤时的诗歌基调 | 第36-38页 |
·王材任《复村集杜诗》 | 第38-45页 |
·以集杜诗形式纪行 | 第38-43页 |
·以组诗和排律集杜 | 第43-45页 |
·黄之隽《香屑集》 | 第45-52页 |
·集杜爱情诗的首创 | 第46-49页 |
·别具一格的集杜形式 | 第49-52页 |
第二章 清中期集杜诗创作 | 第52-87页 |
·清中期集杜诗创作概况 | 第52-54页 |
·王霖《弇山集杜诗钞》 | 第54-58页 |
·以集杜写悼亡 | 第55页 |
·集杜中和韵诗的出现 | 第55-58页 |
·李锴《廌青山人集杜》 | 第58-63页 |
·箕山风景和生活的刻画 | 第58-61页 |
·集杜诗集中加注释 | 第61-62页 |
·集杜田园诗的新思路 | 第62-63页 |
·梁书同《旧绣集》 | 第63-70页 |
·集杜诗体式完备—长短句形式古诗的创作 | 第63-65页 |
·集杜诗集中诗序的使用 | 第65-66页 |
·集杜诗内容的发展 | 第66-70页 |
·戚学标《鹤泉集杜》 | 第70-77页 |
·首创游仙、游侠题材集杜诗 | 第71-74页 |
·集杜诗内容新视角的开拓 | 第74-77页 |
·李暘《集杜诗草》 | 第77-82页 |
·以寄友赠答为主 | 第77-79页 |
·时运不济的感叹 | 第79-80页 |
·集杜悼亡诗的创作 | 第80-82页 |
·余成教《石园集杜》 | 第82-87页 |
·宾朋赠答,风雨怀思之作 | 第82-85页 |
·集杜和韵诗的创作 | 第85-87页 |
第三章 清后期集杜诗创作 | 第87-104页 |
·清后期集杜诗创作概况 | 第87-89页 |
·邓显鹤《集杜诗》 | 第89-92页 |
·乡村草堂生活 | 第89-90页 |
·怀想亲友,慨叹飘零 | 第90-92页 |
·周天麟《水流云在馆集杜诗钞》 | 第92-98页 |
·集杜中的多种诗歌体式 | 第92-93页 |
·集杜中的多种诗歌题材 | 第93-98页 |
·王以敏《檗坞诗存·鲛拾集》 | 第98-104页 |
·集杜诗集中保留异文形式的发展 | 第98-101页 |
·集杜中杜诗精神的继承 | 第101-104页 |
第四章 清代集杜诗之特征 | 第104-110页 |
·清代集杜诗体式、题材及诗集形式的嬗变 | 第104-108页 |
·集杜诗体式趋向完善 | 第104-105页 |
·集杜诗题材内容上的逐渐拓展 | 第105-106页 |
·集杜诗集形式的发展创新 | 第106页 |
·整体衰落中参差不同的艺术水平 | 第106-108页 |
·清代集杜诗创作思想艺术的变化 | 第108-110页 |
结语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5页 |
参考书目 | 第112-113页 |
专门性论文著作 | 第113-115页 |
致谢 | 第115-11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