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 第1-9页 |
| 摘要 | 第9-12页 |
| Abstract | 第12-1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0页 |
| §1.1 研究区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概况 | 第17-18页 |
| ·西宁盆地 | 第17页 |
| ·循化盆地 | 第17-18页 |
| ·柴达木盆地 | 第18页 |
| §1.2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9-27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9-27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27页 |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 ·技术路线 | 第28页 |
| §1.5 实物工作量 | 第28-30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30-36页 |
| §2.1 西宁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 第30-32页 |
| §2.2 循化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 第32-34页 |
| §2.3 柴达木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研究剖面沉积学和年代学 | 第36-48页 |
| §3.1 西宁盆地剖面沉积学和年代学 | 第36-41页 |
| ·东西宁剖面沉积特征 | 第36-37页 |
| ·水湾剖面沉积特征 | 第37-38页 |
| ·铁佛寺剖面沉积特征 | 第38-39页 |
| ·磁性地层学研究 | 第39-41页 |
| §3.2 循化盆地第四纪剖面沉积学和年代学 | 第41-46页 |
| ·实测剖面描述 | 第41-44页 |
| ·循化第四纪剖面沉积学及年代学研究 | 第44-46页 |
| §3.3 柴达木盆地第四纪钻孔沉积学和年代学 | 第46-48页 |
| ·沉积地层学 | 第46-47页 |
| ·年代学 | 第47-48页 |
| 第四章 青藏高原东北缘白垩纪—始新世麻黄粉形态学研究 | 第48-72页 |
| §4.1 麻黄属花粉形态特征 | 第48-49页 |
| §4.2 孢粉化石的处理与鉴定 | 第49-51页 |
| §4.3 属种系统描述 | 第51-69页 |
| ·白垩纪—始新世类麻黄粉系统描述 | 第51-65页 |
| ·第四纪麻黄粉系统描述 | 第65-66页 |
| ·讨论 | 第66-69页 |
| §4.4 类麻黄花粉命名讨论及形态对比 | 第69-71页 |
| §4.5 双穗麻黄亚属粉的首现及其意义 | 第71-72页 |
| 第五章 青藏高原东北缘白垩纪—始新世干旱植被演化及其意义 | 第72-80页 |
| §5.1 白垩纪—始新世类麻黄粉形态演化及其意义 | 第72-74页 |
| ·白垩纪—始新世类麻黄粉形态演化 | 第72-73页 |
| ·类麻黄花粉演化的气候意义 | 第73-74页 |
| §5.2 青藏高原东北缘白垩纪—始新世干旱植被类型演化 | 第74-75页 |
| §5.3 讨论 | 第75-80页 |
| ·西宁盆地中始新世(~40Ma)干旱化事件及其意义 | 第76-78页 |
| ·西宁盆地始新世晚期(~37Ma)的降温事件及其意义 | 第78-80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80-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97页 |
| 图版及图版说明 | 第97-105页 |
| 附录 | 第105-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