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东部地区传统生土民居的生态节能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第2章 青海东部地区概况 | 第16-19页 |
·自然环境 | 第16-17页 |
·地理位置 | 第16页 |
·自然气候 | 第16-17页 |
·水文地质 | 第17页 |
·人文环境 | 第17-18页 |
·青海东部地区传统生土民居 ——庄窠 | 第18页 |
·小结 | 第18-19页 |
第3章 青海东部地区传统生土民居的现状分析 | 第19-35页 |
·传统生土民居的村落布局 | 第19页 |
·传统生土民居的空间形态 | 第19-22页 |
·院落空间形态 | 第19-20页 |
·建筑空间形态 | 第20-22页 |
·传统生土民居的建构技术 | 第22-26页 |
·夯土墙 | 第22-23页 |
·土坯墙 | 第23-24页 |
·房屋承重系统 | 第24页 |
·屋顶 | 第24-26页 |
·传统生土民居的能源利用 | 第26-29页 |
·火炕和火炉 | 第26-27页 |
·阳光廊 | 第27-28页 |
·太阳能灶和太阳能热水器 | 第28-29页 |
·传统生土民居面临的困境 | 第29-32页 |
·传统生土民居的局限性 | 第29-31页 |
·新民居观念的变化 | 第31页 |
·传统民居特色的流失 | 第31-32页 |
·传统生土民居存在的优势 | 第32-34页 |
·经济低廉性 | 第32-33页 |
·健康舒适性 | 第33页 |
·生态节能性 | 第33-34页 |
·气候适宜性 | 第34页 |
·生土民居的发展建议 | 第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青海东部地区传统生土民居的生态节能优势 | 第35-41页 |
·生态节能建筑 | 第35-36页 |
·生态与节能 | 第35页 |
·生态节能建筑 | 第35-36页 |
·青海东部地区传统生土民居的生态节能性 | 第36-40页 |
·地域环境的适应性 | 第36-38页 |
·建筑生命周期的生态性 | 第38页 |
·建筑的热舒适性 | 第38-40页 |
·庭院绿化 | 第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第5章 青海东部地区传统生土民居的再生发展 | 第41-57页 |
·生土民居再生发展的重要性 | 第41页 |
·生土民居的改造优化策略 | 第41-47页 |
·合理的选址和设计 | 第41-42页 |
·改善生土性能 | 第42-44页 |
·优化细部构造 | 第44-47页 |
·增强抗震设防 | 第47页 |
·当代绿色技术的适用 | 第47-55页 |
·太阳能的利用 | 第47-51页 |
·生物质能的综合利用 | 第51-53页 |
·雨水的收集和利用 | 第53-54页 |
·地下空间的利用 | 第54-55页 |
·生土民居的保护和发展 | 第55-56页 |
·提高传统民居保护意识 | 第55页 |
·发展古民居旅游产业 | 第55页 |
·倡导建设新型生土民居 | 第55-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7页 |
·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作者简历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