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绪论 | 第8-17页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研究意义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国内外关于后现代主义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国内外关于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2 本研究相关理论概述 | 第17-27页 |
·后现代主义相关理论概述 | 第17-21页 |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内涵 | 第17页 |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理论 | 第17-18页 |
·后现代主义的生态观 | 第18-20页 |
·后现代主义生态观的归宿 | 第20-21页 |
·生态社会主义相关理论概述 | 第21-26页 |
·生态社会主义的产生背景 | 第21-23页 |
·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 | 第23-24页 |
·90年代以来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 第24-26页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关理论概述 | 第26页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 第26页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 第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后现代主义与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的关系 | 第27-37页 |
·后现代主义对早期生态社会主义的影响 | 第27-29页 |
·后现代主义为生态社会主义提供新的价值尺度 | 第27-28页 |
·后现代主义为生态社会主义提供新的思维方式 | 第28页 |
·后现代主义为生态社会主义提出分析方法和理论依据 | 第28-29页 |
·后现代主义对生态社会主义实践的影响 | 第29-31页 |
·后现代主义生态观对生态社会主义政策纲领的启示 | 第29-30页 |
·后现代主义政治观对生态社会主义基层民主体制的启示 | 第30-31页 |
·后现代主义对生态社会主义稳态经济政策的启示 | 第31页 |
·生态社会主义对后现代主义的反思与实践 | 第31-35页 |
·对生态危机根源的进一步解读 | 第32-33页 |
·对未来发展的崭新设想 | 第33-34页 |
·对实现生态社会主义的新探索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4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 第37-54页 |
·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重要意义 | 第37-41页 |
·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创建生态文明型社会 | 第37-39页 |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要求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 第39页 |
·生态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启示我们实现社会主义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 第39-40页 |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要求我们践行生态文明 | 第40-41页 |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 第41-44页 |
·遵循后现代主义生态观,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 第41-42页 |
·借鉴生态社会主义稳态经济政策,主张适度的经济增长 | 第42-43页 |
·吸取生态社会主义对后现代主义的反思,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第43-44页 |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政治建设的启示 | 第44-48页 |
·借鉴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生态社会主义的基层民主体制 | 第44-45页 |
·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 第45-47页 |
·坚持生态社会主义非暴力原则,建设和谐外交 | 第47-48页 |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启示 | 第48-50页 |
·继承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 第48-49页 |
·发扬生态社会主义基层民主诉求,建设参与型政治文化 | 第49页 |
·继承后现代主义物质观对生态社会主义的启示,树立文明消费观 | 第49-50页 |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生态建设的启示 | 第50-52页 |
·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 第50-51页 |
·加强环境治理、提高环保意识 | 第51-52页 |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 第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