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民政工作论文--救灾论文

“契合”与“背离”:城镇化背景下的灾后重建研究--以都江堰市A村“人口文化”社区项目为例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0页
导论第10-27页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0-14页
  (一) 问题缘起第10-13页
  (二) 研究意义第13-14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4-22页
  (一) 有关“灾后重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7页
  (二) 国内外有关“城镇化”的研究现状第17-21页
  (三) 灾后重建与城镇化的关联性研究第21页
  (四) 现有研究评述与本文研究起点第21-22页
 三、本选题研究的重、难点以及创新、不足之处第22-23页
  (一) 研究重、难点第22页
  (二) 研究创新点第22页
  (三) 论文的不足之处第22-23页
 四、研究方法第23页
 五、论文结构第23页
 六、案例选择及基本概况第23-27页
  (一) 选择标准及过程第23-24页
  (二) 个案情况简介第24-27页
第一章 内涵性契合:灾后重建规划的城镇化定位第27-37页
 一、城镇化内涵——人口与产业的城镇化第27-31页
  (一) 人口城镇化第28-30页
  (二) 产业的城镇化:非农产业聚集与产业支撑第30-31页
 二、都江堰灾后重建规划的城镇化定位第31-35页
  (一) 指导思想——“从‘大成都’区域一体化着眼,发展田园城市”第32-33页
  (二) 人口城镇化——“城镇人口增加与公共服务完善”第33-34页
  (三) 非农产业聚集与产业支撑——打造“知名的国际旅游城市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地”第34-35页
 三、A村“人口文化”社区灾后重建项目——继承与发展第35-36页
 四、小结第36-37页
第二章 外部动力契合:国家主导的推动机制第37-46页
 一、城镇化动力机制——市场发展与国家引导第37-38页
 二、A村“人口文化”社区灾后重建项目的动力机制第38-45页
  (一) 自上而下的推动机制第38-40页
  (二) 内生动力:“维稳”与发展第40-45页
 三、小结第45-46页
第三章 支持机制契合:自上而下的保障体系第46-56页
 一、城镇化支持机制——政策支持与资源保障第46-48页
  (一) 政策支持第46-48页
  (二) 资源保障第48页
 二、A村“人口文化”社区灾后重建项目的支持机制第48-55页
  (一) 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第49-50页
  (二) 项目物质资源的调配第50-53页
  (三) 灾后重建的新模式——对口援建第53-55页
 三、小结第55-56页
第四章 理论境域下的社会效应契合第56-70页
 一、城镇化的社会效应第56-59页
  (一) 转变居住模式第56页
  (二) 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水平第56-57页
  (三) 促进市场扩展的效应第57-58页
  (四) 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效应第58-59页
 二、A村“人口文化”社区灾后重建项目的社会效应第59-69页
  (一) 新的“大家庭”—— 改变的居住模式第59-60页
  (二) 集中供给的公共产品第60-63页
  (三) 逐步健全的社会福利第63页
  (四) 扩展的乡村市场第63-65页
  (五) 步入现代化的农业第65-69页
 五、小结第69-70页
第五章 “背离”:基于现实的考量第70-82页
 一、“背离”新解第70页
 二、国家角色“背离”:引导与主导第70-77页
  (一) 引导:城镇化的国家角色定位第70-71页
  (二) A村灾后重建:国家主导的资源显性规制与“速战速决”第71-77页
 三、“农民帽子”废与存第77-78页
  (一) 城镇化:人口户籍性质的必然改变第77页
  (二) A村灾后重建:甩不掉的“农民帽子”第77-78页
 四、农业“现代化”形塑的真与假第78-81页
  (一) 城镇化:推动农业现代化的真实效应第78页
  (二) A村灾后重建:脆弱的农业现代化形塑第78-81页
 五、小结第81-82页
总结与讨论第82-94页
 一 “契合”的逻辑第82-88页
  一) 内涵性契合第82-84页
  二) 外在拉力机制和支持机制契合第84-85页
  三) 社会效应的理论性契合第85-88页
 二 客观的“背离”第88-92页
  一) 自然生长与国家主导第88-89页
  二) 城镇化的真与伪第89-90页
  三) 市民社会的进与退第90-92页
 三 重新考量城镇化背景下的灾后重建第92-94页
参考文献第94-99页
致谢第99-103页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第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海域无人机监视监测数据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基层人大代表履职监督研究--以莱阳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