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区域协调规划管理机制研究--以环泉州湾为例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选题背景 | 第8-15页 |
·区域协调规划管理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12页 |
·区域协调规划管理背景 | 第8页 |
·区域协调规划管理机制研究意义 | 第8-9页 |
·区域协调规划管理机制相关概念 | 第9-12页 |
·国内外区域协调规划管理机制研究与实践 | 第12-14页 |
·国外理论研究与实践 | 第12-13页 |
·国内理论研究与实践 | 第13-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第2章 区域协调规划管理机制基本理论研究 | 第15-30页 |
·区域协调发展相关理论 | 第15-16页 |
·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 | 第15页 |
·竞争合作理论 | 第15-16页 |
·区域规划相关理论 | 第16-17页 |
·区域分工理论 | 第16-17页 |
·区域一体化理论 | 第17页 |
·协调管理相关理论 | 第17-22页 |
·府际管理理论 | 第17-20页 |
·网络化治理管理理论 | 第20-22页 |
·城镇区域协调规划管理的必要条件 | 第22-23页 |
·地理区位条件 | 第22页 |
·社会经济条件 | 第22-23页 |
·行政关系条件 | 第23页 |
·城镇区域协调规划管理的核心因素 | 第23-29页 |
·城镇区域协调规划管理的核心问题 | 第24-25页 |
·城镇区域协调规划管理机制模式核心要素 | 第25-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城镇区域协调规划管理机制案例剖析 | 第30-41页 |
·荷兰兰斯塔德城市群区域协调规划管理 | 第30-33页 |
·区域背景 | 第30-31页 |
·区域协调规划管理主体机构 | 第31-32页 |
·区域协调规划管理方式 | 第32-33页 |
·西安—咸阳区域协调规划管理机制 | 第33-35页 |
·西安都市圈区域状况 | 第33-34页 |
·西安-咸阳区域协调规划管理机构 | 第34页 |
·共同建设型协调规划管理方式 | 第34-35页 |
·丹东-东港区域协调规划管理机制案例 | 第35-37页 |
·丹东-东港区域协调规划管理背景 | 第35页 |
·丹东-东港区域协调规划管理机构 | 第35-36页 |
·丹东-东港区域协调规划管理方式 | 第36-37页 |
·珠江三角洲区域协调规划管理机制案例 | 第37-39页 |
·珠江三角洲区域协调规划管理背景 | 第37页 |
·珠江三角洲区域协调规划管理机构 | 第37-38页 |
·珠江三角洲区域协调规划管理方式 | 第38-39页 |
·区域协调规划管理机制案例总结分析 | 第39-40页 |
·区域协调规划管理案例机构设置小结 | 第39-40页 |
·区域协调规划管理案例方式小结 | 第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环泉州湾区域协调规划管理基础与现状 | 第41-46页 |
·环泉州湾城镇群区域基础 | 第41-42页 |
·环泉州湾城镇群区域概况 | 第41页 |
·环泉州湾城镇群地理区位概况 | 第41页 |
·环泉州湾城镇群社会经济概况 | 第41-42页 |
·环泉州湾城镇群行政关系与文化联系 | 第42页 |
·环泉州湾城镇群区域协调规划管理机制现状 | 第42-43页 |
·环泉州湾城镇群区域协调规划管理主体 | 第42页 |
·环泉州湾城镇群区域协调规划管理方式 | 第42-43页 |
·环泉州湾城镇群区域协调规划管理机制现状总结 | 第43-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5章 环泉州湾区域协调管理机制构建策略 | 第46-53页 |
·环泉州湾城镇群区域协调规划管理机构 | 第46-47页 |
·层次化的区域协调规划管理主体 | 第46页 |
·多元参与协调规划管理机构 | 第46-47页 |
·环泉州湾城镇群区域协调规划管理方式 | 第47-52页 |
·府际信任机制 | 第47页 |
·网络型规划审批和管理制度 | 第47-48页 |
·区域规划统筹管理 | 第48-49页 |
·趋利避害共同规划建设 | 第49-50页 |
·环泉州湾区域协调利益分配构想 | 第50-52页 |
·环泉州湾区域协调规划管理财政制度建设 | 第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