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前言 | 第6-13页 |
一、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6-7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7-10页 |
三、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四、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吉国政治转型过程中的主要宪政危机 | 第13-26页 |
第一节 吉国政治转型的启动 | 第13-16页 |
一、 吉国独立国家身份确立 | 第13-14页 |
二、 “中亚民主岛”——吉国政治转型的目标定位 | 第14-15页 |
三、 1993 年宪法——开启宪政建设进程 | 第15-16页 |
第二节 吉国政治转型过程中的三次主要宪政危机 | 第16-23页 |
一、 第一次宪政危机——“黄金案”激化总统议会之争 | 第16-19页 |
二、 第二次宪政危机——“郁金香革命” | 第19-22页 |
三、 第三次宪政危机——“2010 年四月革命” | 第22-23页 |
第三节 吉尔吉斯斯坦宪政危机的性质 | 第23-26页 |
一、 吉国宪政危机是制度危机 | 第23-24页 |
二、 吉国宪政危机是权力危机 | 第24-25页 |
三、 吉国宪政危机是内源型危机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吉尔吉斯斯坦宪政危机的原因分析 | 第26-42页 |
第一节 政治因素 | 第26-29页 |
一、 政治认同的缺失 | 第26-27页 |
二、 国家宪政制度的缺陷 | 第27页 |
三、 国家权力秩序的失衡 | 第27-28页 |
四、 国家权力的腐败 | 第28-29页 |
第二节 经济因素 | 第29-34页 |
一、 经济转型“休克疗法”对权威政治的客观要求 | 第29-30页 |
二、 苏联计划经济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难以建立 | 第30-31页 |
三、 落后的经济难以提供宪政民主生存的土壤 | 第31-34页 |
第三节 社会因素 | 第34-37页 |
一、 部族主义的影响——部族冲突导致南北长期敌对 | 第34-35页 |
二、 市民社会基础薄弱,缺少中产阶级 | 第35-36页 |
三、 民族主义以及宗教极端主义的影响 | 第36-37页 |
第四节 外部因素 | 第37-42页 |
一、 西方势力的影响 | 第38-39页 |
二、 俄罗斯因素的影响 | 第39-40页 |
三、 中亚其他国家因素的影响 | 第40-42页 |
第三章 宪政危机给吉国政治转型带来的影响与启示 | 第42-51页 |
第一节 宪政危机给吉国政治转型带来的影响 | 第42-45页 |
一、 国家宪法和法律失去权威和效力,法治社会无法建立 | 第42-43页 |
二、 加剧权力斗争与社会矛盾,国家面临分裂危险 | 第43-44页 |
三、 政治运作非制度化,政治不稳定 | 第44-45页 |
第二节 转型国家避免宪政危机频发的措施初探 | 第45-51页 |
一、 加强政治制度认同,培养社会妥协精神 | 第45-46页 |
二、 树立和维护宪法与法律的最高权威 | 第46-47页 |
三、 保持宪政建设的动态平衡 | 第47-48页 |
四、 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夯实宪政发展的经济基础 | 第48-49页 |
五、 大力发展市民社会,壮大社会中产阶级力量 | 第49-51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附件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