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地震在屯留矿区煤田地质勘查中的应用研究
第一章 绪论 | 第1-9页 |
·选题依据及背景 | 第4-5页 |
·煤田三维地震勘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5-6页 |
·课题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6-9页 |
·研究内容 | 第6-7页 |
·技术路线 | 第7-9页 |
第二章 三维地震勘探理论概述 | 第9-28页 |
·三维地震勘探的波动理论与射线理论 | 第9-14页 |
·弹性介质模型 | 第9-10页 |
·波动方程 | 第10-12页 |
·地震波的射线理论 | 第12-14页 |
·三维地震勘探时距特点 | 第14-17页 |
·面积测量系统反射波时距关系 | 第14-16页 |
·共反射面元 | 第16-17页 |
·三维地震数据处理技术 | 第17-24页 |
·预处理 | 第17页 |
·滤波 | 第17-18页 |
·地表一致性预测反褶 | 第18-19页 |
·速度分析 | 第19-20页 |
·校正与叠加处理 | 第20-22页 |
·偏移处理 | 第22-24页 |
·地震属性技术 | 第24-25页 |
·相干体属性 | 第24页 |
·振幅属性 | 第24-25页 |
·曲率属性 | 第25页 |
·数据可视化技术 | 第25-28页 |
·三维数据体 | 第26页 |
·水平切片及纵、横时间剖面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工区概况 | 第28-34页 |
·工程概况 | 第28-30页 |
·勘探区位置、交通及自然地理概况 | 第28-29页 |
·以往地质及物探工作 | 第29-30页 |
·地质概况 | 第30-32页 |
·地层 | 第30-31页 |
·区内构造 | 第31页 |
·煤层 | 第31-32页 |
·地球物理特征 | 第32-34页 |
·表、浅层地震地质条件 | 第32-33页 |
·深层地震地质条件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屯留矿区三维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技术 | 第34-46页 |
·野外试验工作 | 第34-39页 |
·激发条件 | 第34-37页 |
·接收条件 | 第37-39页 |
·观测系统及施工参数 | 第39-42页 |
·观测系统设计 | 第39-40页 |
·施工参数 | 第40-42页 |
·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 | 第42-45页 |
·施工方法 | 第42页 |
·技术难点及技术措施 | 第42-45页 |
·数据采集质量监控与评价 | 第45-46页 |
第五章 三维地震资料处理 | 第46-56页 |
·资料整理分析及空间属性建立 | 第46-47页 |
·预处理 | 第47页 |
·校正处理及速度分析 | 第47-49页 |
·静校正处理 | 第47-48页 |
·速度分析 | 第48-49页 |
·自动剩余静校正 | 第49页 |
·滤波处理 | 第49-51页 |
·高通滤波 | 第49-50页 |
·反褶积处理 | 第50-51页 |
·叠加及偏移成像处理 | 第51-52页 |
·DMO 叠加 | 第51页 |
·叠后处理及偏移 | 第51页 |
·叠前时间处理及偏移 | 第51-52页 |
·处理流程及参数 | 第52-54页 |
·处理成果及质量评述 | 第54-56页 |
第六章 资料解释 | 第56-76页 |
·主要地质层位的波组特征及速度的确定 | 第56-58页 |
·解释流程 | 第58-59页 |
·主要煤层的底板深度及形态 | 第59-61页 |
·构造解释 | 第61-67页 |
·断层 | 第61-64页 |
·陷落柱 | 第64-67页 |
·地震属性在本区解释中的应用 | 第67-71页 |
·15#煤层冲刷变薄及无煤区的解释 | 第71-72页 |
·新近系厚度的解释 | 第72-75页 |
·地质成果三维可视化 | 第75-76页 |
结论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个人简介 | 第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