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绪论 | 第8-17页 |
|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页 |
| ·本课题研究领域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第9-12页 |
| ·采场上覆岩层结构理论研究的国外现状 | 第9-10页 |
| ·采场上覆岩层结构理论研究的国内现状 | 第10-12页 |
| ·区段煤柱覆岩活动规律研究现状 | 第12页 |
| ·煤层群开采理论及技术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近距离煤层开采理论及技术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极近距离煤层开采理论及技术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极近距离煤层开采存在的问题 | 第15页 |
|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 2 上煤层区段煤柱下底板应力传递规律 | 第17-30页 |
| ·区段煤柱下底板岩层应力传递及分布规律的理论分析 | 第17-22页 |
| ·煤柱下底板岩层应力传递规律 | 第17-19页 |
| ·煤柱下底板岩层应力分布规律 | 第19-22页 |
| ·底板岩层应力传递及分布规律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22-29页 |
| ·FLAC3D 软件简介 | 第22页 |
| ·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22-23页 |
| ·力学参数的选取 | 第23-24页 |
| ·模型开挖方法 | 第24页 |
| ·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 | 第24-29页 |
| ·不同宽度条件下煤柱(体)底板岩层垂直应力分布规律 | 第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3 上煤层工作面侧向覆岩结构及矿压显现规律分析 | 第30-39页 |
| ·综采工作面侧向覆岩破断规律 | 第30-34页 |
| ·关键层理论简介 | 第30-31页 |
| ·工作面侧向岩层的破断特征 | 第31-32页 |
| ·关键块 B 对区段煤柱稳定性影响分析 | 第32页 |
| ·顶板结构中关键块体的确定 | 第32-34页 |
| ·上煤层开采矿压显现规律的物理相似模拟 | 第34-38页 |
| ·实验方案 | 第34-35页 |
| ·上部煤层开采覆岩破坏特征 | 第35-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4 上煤层区段煤柱合理宽度的确定 | 第39-58页 |
| ·区段煤柱的应力分布规律 | 第39-40页 |
| ·区段煤柱的受力变形过程 | 第40-42页 |
| ·区段煤柱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其破坏形式 | 第42-43页 |
| ·区段煤柱稳定性分析 | 第43-49页 |
| ·稳定性分区 | 第43-44页 |
| ·区段煤柱采空区侧的塑性区宽度 | 第44-45页 |
| ·区段煤柱弹性区的临界宽度 | 第45-49页 |
| ·上煤层区段煤柱合理宽度的理论计算 | 第49-51页 |
| ·上煤层区段煤柱合理宽度的数值计算分析 | 第51-57页 |
| ·UDEC | 第51-52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52-53页 |
| ·模拟计算方案 | 第53页 |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53-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5 下煤层区段煤柱合理宽度的研究 | 第58-67页 |
| ·上下煤层工作面巷道布置方式 | 第58页 |
| ·关键块 B 有关参数的确定 | 第58-59页 |
| ·极近距离煤层开采下煤层回采巷道布置位置相似材料模拟实验 | 第59-60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9-60页 |
| ·下煤层巷道布置位置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60-65页 |
| ·模拟计算方案 | 第60-61页 |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61-65页 |
| ·数值模拟结论 | 第65-66页 |
| ·下煤层区段煤柱的合理宽度 | 第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6 结论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 附录 | 第72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2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