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20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述评 | 第12-15页 |
一、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二、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3-15页 |
三、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5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第15-18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二、 研究框架 | 第16-18页 |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8-20页 |
一、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二、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0-26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3页 |
一、 社会资本的界定 | 第20-22页 |
二、 大学生社会资本的界定 | 第22-23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一、 工作搜寻理论 | 第23-24页 |
二、 社会资本理论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机制分析 | 第26-34页 |
第一节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 第26-30页 |
一、 供求矛盾 | 第27-28页 |
二、 结构性矛盾 | 第28-29页 |
三、 双重矛盾下的大学生就业期望的降低 | 第29-30页 |
第二节 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 | 第30-31页 |
第三节 社会资本作用于大学生就业的机制分析 | 第31-34页 |
一、 正向作用的机制分析 | 第31-32页 |
二、 负向作用的机制分析 | 第32-34页 |
第四章 社会资本就业模型 | 第34-42页 |
第一节 Jackline Wahba 模型—个人工作搜寻模型 | 第34-36页 |
一、 Jackline Wahba 模型假设 | 第34-35页 |
二、 个人工作搜寻模型 | 第35-36页 |
第二节 Jackline Wahba 模型拓展—大学生工作搜寻模型 | 第36-41页 |
一、 模型假设 | 第36页 |
二、 大学生工作搜寻模型 | 第36-41页 |
第三节 大学生工作搜寻模型总结 | 第41-42页 |
第五章 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的实证分析 | 第42-56页 |
第一节 研究假设与计量模型选取 | 第42-45页 |
一、 研究假设 | 第42页 |
二、 计量模型选取 | 第42-43页 |
三、 变量界定 | 第43-45页 |
第二节 基于问卷的大学生社会资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5-48页 |
一、 数据来源 | 第45页 |
二、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5-47页 |
三、 信度分析 | 第47-48页 |
第三节 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计量分析 | 第48-53页 |
一、 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回归分析 | 第48-51页 |
二、 不同类型的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比较分析 | 第51-52页 |
三、 不同质、量的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比较分析 | 第52-53页 |
第四节 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3-56页 |
一、 个人社会资本因素 | 第54页 |
二、 家庭社会资本因素 | 第54-55页 |
三、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因素 | 第55-56页 |
第六章 政策建议 | 第56-61页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56-57页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57-61页 |
一、 学生要加强对社会资本的培育和积累 | 第57-58页 |
二、 提高对社会资本的鉴别、动员和协调能力 | 第58-59页 |
三、 发挥家庭、学校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大学生就业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附录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