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蒙古族顶碗舞技巧发展的思考
内容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绪论 | 第6-9页 |
(一)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6-7页 |
1. 选题的背景及缘由 | 第6页 |
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6-7页 |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7-8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7-8页 |
(1)专门研究顶碗舞的专著目前为止没有找到资料 | 第7页 |
(2)相关专著 | 第7页 |
(3)与顶碗舞有关的论文 | 第7-8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页 |
(三)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8页 |
1. 资料收集分析法 | 第8页 |
2. 举例分析和归纳法 | 第8页 |
(四)本课题的研究难点 | 第8-9页 |
一 蒙古族顶碗舞的历史溯源 | 第9-18页 |
(一)宗教信仰 | 第9-13页 |
1. 萨满乐舞 | 第9-11页 |
2. 藏传佛教 | 第11-13页 |
(二)元代杂戏——倒喇 | 第13-14页 |
(三)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 | 第14-17页 |
1. 草原文化 | 第14-16页 |
(1)草原文化在顶碗舞蹈思维中的体现 | 第14-15页 |
(2)草原文化在顶碗舞动作中的体现 | 第15页 |
(3)草原文化在顶碗舞意境中的体现 | 第15-16页 |
2. 酒的文化 | 第16-17页 |
小结 | 第17-18页 |
二 从由六个作品看顶碗舞技巧的发展 | 第18-23页 |
(一)表演空间由民间到舞台,使调度利用更充分 | 第18-19页 |
(二)表演者性别变化,使表演技巧更丰富 | 第19-20页 |
(三)表演技巧难度提升,使作品更具观赏性 | 第20-23页 |
1. 动作空间及幅度加大 | 第20-21页 |
2. 搭配动作多元化,技巧发展更丰富 | 第21-23页 |
小结 | 第23页 |
三 职业化顶碗舞技巧的界定 | 第23-27页 |
(一)符合关于技巧的定义 | 第23-25页 |
(二)符合蒙古族的族群文化 | 第25-27页 |
1. 男性顶碗舞的风格特征 | 第26-27页 |
2. 女性顶碗舞的风格特征 | 第27页 |
小结 | 第27页 |
四 对当下顶碗舞技巧发展偏差的反思 | 第27-32页 |
(一)其他舞种的技术技巧随意介入 | 第28-29页 |
(二)过于追求技术导致“杂技化” | 第29-30页 |
(三)舞蹈技巧普及的“低龄化” | 第30-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结语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4页 |
致谢 | 第34-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