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和解适用问题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1页 |
四、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五、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刑事和解适用现状 | 第13-27页 |
一、 刑事和解适用的主要阶段 | 第13-17页 |
(一) 侦查阶段刑事和解适用现状 | 第13-14页 |
(二) 审查起诉阶刑事和解适用现状 | 第14-16页 |
(三) 审判阶段刑事和解适用现状 | 第16-17页 |
二、 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 | 第17-20页 |
(一) 因家庭纠纷等民间纠纷的案件 | 第18页 |
(二) 除渎职罪七年以下过失案件 | 第18-20页 |
(三) 不能适用刑事和解的案件 | 第20页 |
三、 刑事和解的中主持人 | 第20-23页 |
(一) 专门机构主持和解 | 第21-22页 |
(二) 委托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和解 | 第22-23页 |
四、 刑事和解适用效果 | 第23-27页 |
(一) 刑事和解对司法阶段产生的效果 | 第23-24页 |
(二) 刑事和解对当事人的效果 | 第24-27页 |
第二章 刑事和解适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27-32页 |
一、 刑事和解适用不统一 | 第27-29页 |
(一) 刑事和解认识不同 | 第27页 |
(二) 刑事和解适用范围不同 | 第27-28页 |
(三) 是刑事和解具体程序不统一 | 第28页 |
(四) 案件处理形式不相同 | 第28-29页 |
二、 刑事和解相关配套保障制度不完整 | 第29-30页 |
(一) 司法机关对当事人的评估困难 | 第29页 |
(二) 刑事和解赔偿制度不健全 | 第29-30页 |
三、 刑事和解适用监督力度不够 | 第30-32页 |
(一) 司法机关缺乏监督机制和渠道 | 第30-31页 |
(二) 目前监督手段软弱,监督力度不够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刑事和解适用基本理论 | 第32-39页 |
一、 程序过程理论 | 第32-34页 |
(一) 程序过程理论概述 | 第32-33页 |
(二) 程序过程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33-34页 |
(三) 程序过程理论对于刑事和解的意义 | 第34页 |
二、 程序正义理论 | 第34-39页 |
(一) 程序正义理论概述 | 第34-35页 |
(二) 程序正义的要求 | 第35-36页 |
(三) 程序正义对刑事和解的意义 | 第36-39页 |
第四章 刑事和解适用完善建议 | 第39-49页 |
一、 扩大检察机关对刑事和解制度的检察监督权 | 第39-40页 |
(一) 扩大检察机关的起诉裁量权 | 第39页 |
(二) 进一步落实量刑建议权 | 第39-40页 |
(三) 确立暂缓起诉制度 | 第40页 |
(四) 增设和完善非刑罚的配套适用措施 | 第40页 |
二、 建立被害人权利保障制度 | 第40-43页 |
(一) 加强被害人诉讼地位的诉讼权利保障 | 第40-42页 |
(二) 建立被害人保护的社会保障体系 | 第42-43页 |
三、 建立公诉案件和解程序相关配套制度 | 第43-49页 |
(一) 建立调解人资格审查制度 | 第43-44页 |
(二) 建立调解人回避制度 | 第44-46页 |
(三) 严格规范申请回避的主体 | 第46-47页 |
(四) 构建刑事和解程序的听证制度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个人简历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