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概述 | 第11页 |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干扰素的发现和命名 | 第11-12页 |
·干扰素的生物学功能 | 第12-13页 |
·鸡ɑ干扰素的发现与结构 | 第13页 |
·鸡ɑ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白细胞介素-2 的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白细胞介素-2 的发现 | 第15页 |
·白细胞介素-2 的生物学活性 | 第15-16页 |
·鸡白细胞介素-2 的结构 | 第16-17页 |
·鸡白细胞介素-2 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 第17页 |
·鸡白细胞介素-2 的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重组 ChIFN-α和重组 ChIL-2 蛋白协同应用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第2章 重组鸡α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 融合蛋白体外活性研究 | 第21-33页 |
·材料 | 第21-22页 |
·实验动物、病毒及主要试剂 | 第21-22页 |
·实验所用溶液及配制 | 第22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2页 |
·方法 | 第22-26页 |
·重组融合蛋白中 rChIFN- 和 rChIL-2 的定量 | 第22-23页 |
·重组融合蛋白在 CEF 细胞上抗 VSV 和抗 IBDV 活性检测 | 第23-25页 |
·重组融合蛋白体外促鸡外周血 T 淋巴细胞(PBLC)增殖活性检测 | 第25-26页 |
·重组融合蛋白体外促鸡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检测 | 第2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6-31页 |
·重组融合蛋白中 rChIFN- 和 rChIL-2 的定量 | 第26-28页 |
·重组融合蛋白在 CEF 细胞上抗 VSV 和抗 IBDV 活性 | 第28-29页 |
·重组融合蛋白体外促鸡 PBLC 增殖活性 | 第29-30页 |
·重组融合蛋白体外促鸡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 | 第30-31页 |
·讨论 | 第31-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不同剂量的重组鸡α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 融合蛋白在鸡体内抗 IBDV 活性比较研究 | 第33-80页 |
·材料 | 第34-35页 |
·实验动物及饲养 | 第34页 |
·主要试剂 | 第34页 |
·实验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34-35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5页 |
·方法 | 第35-42页 |
·实验鸡分组、接种方法及临床观察 | 第35-37页 |
·攻毒组鸡的排毒率检测 | 第37-38页 |
·攻毒后 IBDV 在不同组织器官的分布 | 第38页 |
·攻毒后各组鸡外周血持续带毒时间 | 第38页 |
·鸡 PBLC 增殖活性检测 | 第38-39页 |
·鸡脾脏淋巴细胞增殖活性检测 | 第39-40页 |
·攻毒后血清中抗 IBDV 抗体水平检测 | 第40页 |
·鸡外周血中 ChIL-2、ChIL-4、ChIL-6、ChIFN-α、ChIFN-γ表达水平检测 | 第40-41页 |
·鸡外周血 T 淋巴细胞亚群百分含量检测 | 第41-4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2-75页 |
·实验鸡的临床观察 | 第42-49页 |
·攻毒组鸡排毒率 | 第49-50页 |
·攻毒后 IBDV 在不同组织器官的动态分布 | 第50-51页 |
·攻毒后各组鸡外周血中持续带毒时间 | 第51页 |
·鸡 PBLC 增殖活性 | 第51-53页 |
·鸡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 | 第53-55页 |
·攻毒后血清中抗 IBDV 抗体水平 | 第55-56页 |
·鸡外周血中细胞因子表达水平 | 第56-69页 |
·鸡外周血 T 淋巴细胞亚群百分含量 | 第69-75页 |
·讨论 | 第75-79页 |
·小结 | 第79-80页 |
第4章 最佳剂量的重组鸡α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 融合蛋白对鸡外周血 T 淋巴细胞亚群含量影响研究 | 第80-85页 |
·材料 | 第80-81页 |
·实验动物 | 第80页 |
·主要试剂 | 第80-81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81页 |
·方法 | 第81页 |
·实验鸡分组及接种方法 | 第81页 |
·不同日龄 SPF 鸡外周血 T 淋巴细胞亚群检测 | 第81页 |
·结果 | 第81-83页 |
·外周血中 CD3~+CD4~+细胞百分含量的测定 | 第81-82页 |
·外周血中 CD3~+CD8~+细胞百分含量的测定 | 第82-83页 |
·外周血中 CD4~+/CD8~+比值 | 第83页 |
·讨论 | 第83-84页 |
·小结 | 第84-85页 |
第5章 结论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3页 |
缩略语词汇表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