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缺血性脑卒中网络靶点及补阳还五汤对其作用的研究现状 | 第11-23页 |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理及相关靶点 | 第11-19页 |
·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损伤 | 第11-12页 |
·炎症反应损伤 | 第12页 |
·氧化应激与硝化应激 | 第12-14页 |
·细胞信号转导 | 第14-18页 |
·细胞凋亡 | 第18-19页 |
·补阳还五汤的药理作用的及相关靶点 | 第19-22页 |
·抑制兴奋性氨基酸毒性 | 第19-20页 |
·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 | 第20页 |
·清除自由基与抗氧化作用 | 第20页 |
·抑制细胞凋亡 | 第20-21页 |
·对信号通道的影响 | 第21-22页 |
·小结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网络药理学的数学原理与验证 | 第23-45页 |
·中药复方网络药理学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3-24页 |
·网络药理学数学模型求解及特征参数性质的研究 | 第24-27页 |
·注射给药网络药理学数学模型的求解 | 第24-25页 |
·口服给药网络药理学数学模型的求解 | 第25-26页 |
·静脉滴注网络药理学数学模型的求解 | 第26-27页 |
·中药复方网络药理学数学模型的验证 | 第27-45页 |
第三章 补阳还五汤有效部位的分离 | 第45-62页 |
·药材、试剂及仪器 | 第45页 |
·药材与试剂 | 第45页 |
·实验仪器 | 第45页 |
·补阳还五汤有效部位的提取与分离 | 第45-62页 |
·补阳还五汤有效部位的提取 | 第45-46页 |
·补阳还五汤有效部位的分离 | 第46页 |
·补阳还五汤有效部位的精制 | 第46-47页 |
·补阳还五汤有效部位的定性分析 | 第47-48页 |
·补阳还五汤有效部位的定量分析 | 第48-62页 |
第四章 补阳还五汤网络谱效学研究 | 第62-75页 |
·仪器、动物与试药 | 第62-63页 |
·仪器 | 第62页 |
·动物来源 | 第62页 |
·试药 | 第62-63页 |
·灌胃试药的制备、配伍与图谱的测定 | 第63-65页 |
·有效部位的分离 | 第63页 |
·补阳还五汤有效部位的配伍 | 第63-64页 |
·灌胃试药指纹图谱的测定 | 第64页 |
·阳性药物的制备 | 第64-65页 |
·实验动物分组 | 第65页 |
·MCAO模型大鼠的制备、评价 | 第65页 |
·改良栓线法制备MCAO模型大鼠 | 第65页 |
·MCAO模型大鼠的术后评价 | 第65页 |
·给药途径与剂量 | 第65页 |
·实验动物血浆、脑匀浆液的采集与脑组织的TTC染色 | 第65-67页 |
·实验动物血样的收集及处理 | 第65页 |
·脑匀浆液收集 | 第65-66页 |
·脑组织TTC染色 | 第66-67页 |
·动物血浆指纹图谱的测定 | 第67页 |
·生理指标的测定 | 第67-72页 |
·HPLC柱前衍生测定谷氨酸、门冬氨酸、甘氨酸的含量 | 第67-71页 |
·ELISA试剂盒法测定生理指标 | 第71-72页 |
·实验结果 | 第72-75页 |
·各药物组MCAO大鼠指标测定结果 | 第72-73页 |
·各药物组MCAO大鼠甘氨酸、谷氨酸、门冬氨酸的含量 | 第73-74页 |
·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网络药理学的计算 | 第75-80页 |
·体内指纹图谱信息 | 第75页 |
·体外指纹图谱信息 | 第75-77页 |
·作用系数的计算 | 第77-79页 |
·小结 | 第79-80页 |
结论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附录一 综述 | 第87-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2页 |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参与课题及发表论文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