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一) 案例分析法 | 第15-16页 |
(二) 经验总结法 | 第16页 |
五、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一章 自然灾害危机舆论引导概述 | 第17-25页 |
一、自然灾害危机的概念及影响 | 第17-19页 |
(一) 自然灾害危机舆论引导的相关概念 | 第17-18页 |
(二) 自然灾害危机的影响 | 第18-19页 |
二、自然灾害危机舆论引导的特殊性 | 第19-21页 |
(一) 民众心理特殊 | 第19-20页 |
(二) 引导周期特殊 | 第20-21页 |
(三) 社会环境特殊 | 第21页 |
三、自然灾害危机处置中舆论引导的重要性 | 第21-23页 |
(一) 舆论引导具有维护政府形象的功能 | 第21-22页 |
(二) 舆论引导具有减少谣言传播的功能 | 第22页 |
(三) 舆论引导具有缓解公众心理的功能 | 第22-23页 |
四、自然灾害危机舆论引导的原则 | 第23-25页 |
(一) 符合第一时间原则 | 第23页 |
(二) 符合主动出击原则 | 第23-24页 |
(三) 符合口径一致原则 | 第24页 |
(四) 符合尊重情感原则 | 第24-25页 |
第二章 “议程设置”理论下自然灾害舆论引导的三要素 | 第25-32页 |
一、议程设置理论 | 第25-28页 |
(一) 议程设置理论的提出 | 第25-26页 |
(二) 议程设置理论与舆论引导的关系 | 第26-27页 |
(三) 自然灾害危机中舆论引导的“度” | 第27-28页 |
二、自然灾害舆论引导中的媒体、公众与政府 | 第28-30页 |
(一) 媒体 | 第28-29页 |
(二) 公众 | 第29页 |
(三) 政府 | 第29-30页 |
三、媒体、公众与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我国自然灾害危机中舆论引导的历史回顾 | 第32-44页 |
一、新中国成立初至改革开放前 | 第32-35页 |
(一) 三年自然灾害中舆论引导的概况 | 第32页 |
(二) 三年自然灾害中舆论引导的原则 | 第32-33页 |
(三) 唐山大地震中舆论引导的概况 | 第33-34页 |
(四) 唐山大地震中舆论引导的原则 | 第34-35页 |
二、改革开放至2003年“非典”时期 | 第35-37页 |
(一) 特大洪灾中舆论引导的概况 | 第35-36页 |
(二) 特大洪灾中舆论引导的原则 | 第36-37页 |
三、2003年“非典”开始至今 | 第37-39页 |
(一) 汶川地震中舆论引导的概况 | 第37-38页 |
(二) 汶川地震中舆论引导的原则 | 第38-39页 |
四、自然灾害危机中舆论引导的历史变迁 | 第39-44页 |
(一) 时效性的突破 | 第39-40页 |
(二) 模式的突破 | 第40-41页 |
(三) 人文关怀逐渐显露 | 第41-42页 |
(四) 能力逐步增强 | 第42-44页 |
第四章 当前自然灾害危机中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 | 第44-51页 |
一、舆情信息收集不全面、不客观 | 第44-45页 |
(一) 舆情信息反映迟钝 | 第44页 |
(二) 舆情收集渠道狭窄 | 第44-45页 |
(三) 网络舆情监管不足 | 第45页 |
二、媒体沟通机制不健全、不完善 | 第45-47页 |
(一) 政府主动与媒体沟通意识不强 | 第46页 |
(二) 新闻发布制度不够完善 | 第46-47页 |
三、灾情信息发布不及时、不充分 | 第47-49页 |
(一) 灾情信息发布滞后 | 第47-48页 |
(二) 灾情信息发布重复 | 第48页 |
(三) 相关灾情信息泛滥 | 第48-49页 |
四、心理援助投入不充足、不持续 | 第49-51页 |
(一) 心理援助投入不足 | 第49页 |
(二) 心理援助持续时间短 | 第49-51页 |
第五章 完善自然灾害危机舆论引导建设的机制 | 第51-63页 |
一、协调沟通媒体,完善新闻发布 | 第51-53页 |
(一) 完善新闻发布机制 | 第51-52页 |
(二) 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 | 第52页 |
(三) 建立应急广播报道机制 | 第52-53页 |
(四) 建立良好的媒体工作机制 | 第53页 |
二、加强教育引导,提升公众灾害应对能力 | 第53-55页 |
(一) 加强公众应对自然灾害危机能力教育 | 第53-54页 |
(二) 增强公众的心理承受能力 | 第54-55页 |
(三) 提升公众信息辨别能力 | 第55页 |
三、收集各类舆情,构建舆情分析机制 | 第55-57页 |
(一) 拓宽舆情收集渠道 | 第55-56页 |
(二) 建立舆情监测分析机制 | 第56-57页 |
(三) 构建平台阻击谣言 | 第57页 |
四、强化信息共享,建立信息公开机制 | 第57-60页 |
(一) 有效处理灾情信息 | 第57-58页 |
(二) 及时发布灾情信息 | 第58-59页 |
(三) 灾情信息公开透明 | 第59-60页 |
五、健全法律法规,建立长效引导机制 | 第60-63页 |
(一) 制定灾害舆论引导的法律 | 第60页 |
(二) 完善网络舆论引导法律环境 | 第60-61页 |
(三) 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 | 第61-63页 |
结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作者简介及发表论文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