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0页 |
·课题背景及现实意义 | 第7页 |
·DCS 系统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7-9页 |
·开放性 | 第8页 |
·分散化和智能化 | 第8页 |
·系统构成的多样化 | 第8页 |
·综合自动化 | 第8-9页 |
·论文框架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第二章 MACS 系统组成 | 第10-19页 |
·MACS 系统构成 | 第10-15页 |
·MACS 系统硬件组成 | 第10-14页 |
·MACS 系统软件组成 | 第14-15页 |
·系统层次结构 | 第15页 |
·MACS 系统软件组态功能模块及其图标 | 第15-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三章 国华锦能 600MW 单元机组 DCS 系统设计 | 第19-27页 |
·项目规模及软硬件结构 | 第19页 |
·系统配置 | 第19-20页 |
·系统分站 | 第20-22页 |
·分站原则 | 第20页 |
·具体分站设计 | 第20-22页 |
·网络结构设计 | 第22-24页 |
·系统供电与接地设计 | 第24-25页 |
·系统接地 | 第25-26页 |
·远程 I/O 的供电与接地 | 第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四章 MACS 系统在 600MW 机组给水控制系统中的组态设计 | 第27-66页 |
·给水控制系统的要求 | 第27-28页 |
·测量信号的自动校正要求 | 第28-29页 |
·国华锦能 600MW 机组给水系统工艺流程 | 第29-32页 |
·国华锦能 600MW 机组给水控制系统设计 | 第32-33页 |
·信号的测量与校正设计 | 第33-43页 |
·汽包水位测量与校正设计 | 第33-34页 |
·汽包水位测量信号的形成设计 | 第34-36页 |
·总给水流量的测量与校正设计 | 第36页 |
·蒸汽流量的测量与校正 | 第36-43页 |
·基于 MACS 系统的给水控制系统组态逻辑设计 | 第43-63页 |
·给水调节阀控制系统设计 | 第43-48页 |
·单冲量单回路控制信号 | 第43页 |
·串级三冲量控制信号 | 第43-44页 |
·给水旁路阀调节指令 | 第44页 |
·测量信号监控回路设计 | 第44-48页 |
·给水泵转速控制系统设计 | 第48-60页 |
·单/三冲量控制信号的形成 | 第48-49页 |
·串级三冲量控制信号 | 第49页 |
·给水泵出口至省煤器入口差压控制信号 | 第49-50页 |
·给水泵转速总调节指令 | 第50-51页 |
·给水泵 A 液力耦合器控制回路设计 | 第51-52页 |
·给水泵 A 出力平衡补偿信号的形成 | 第52-60页 |
·给水泵最小流量控制系统设计 | 第60-63页 |
·自动控制方式 | 第60页 |
·手动控制方式 | 第60-63页 |
·跟踪方式 | 第63页 |
·报警逻辑信号 | 第63页 |
·锅炉水位实际控制效果 | 第63-65页 |
·机组负荷升降时汽包水位趋势图 | 第63-65页 |
·机组负荷稳定时汽包水位趋势图 | 第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