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脑外侧膝状体模型及若干工作机理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图表索引 | 第9-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9页 |
·外膝体研究的背景 | 第13-14页 |
·外侧膝状体概述 | 第14-17页 |
·视觉通路简单介绍 | 第14-15页 |
·外膝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 第15-17页 |
·论文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17页 |
·论文研究的目的 | 第17页 |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7-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2章 外侧膝状体的理论基础 | 第19-34页 |
·外侧膝状体的细胞类型 | 第19-24页 |
·中间神经元 | 第19-21页 |
·中继细胞 | 第21-23页 |
·K细胞层 | 第23-24页 |
·外侧膝状体的信息传递通路 | 第24-29页 |
·视网膜细胞 | 第24-26页 |
·外膝体的内部信息处理 | 第26-28页 |
·初级视皮层 | 第28-29页 |
·皮层反馈连接 | 第29-33页 |
·V1第六层的反馈细胞 | 第30-31页 |
·反馈通路的功能 | 第3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软件外侧膝状体结构模型 | 第34-52页 |
·外膝体感受野结构设计 | 第34-40页 |
·外膝体中继细胞拮抗类型设计 | 第34-36页 |
·外膝体中继细胞中心周围拮抗反应 | 第36-38页 |
·外膝体细胞感受野尺寸设计 | 第38-40页 |
·LGN中继细胞系统的数学模型 | 第40-46页 |
·视网膜节细胞和外膝体中继细胞的同源同靶关系 | 第42-43页 |
·外膝体中继细胞同靶范畴的函子转换 | 第43-46页 |
·外膝体柱结构模型的设计 | 第46-50页 |
·LGN细胞柱内的细胞类型 | 第46-49页 |
·外膝体投射柱的位置分布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4章 软件外侧膝状体皮层反馈模型 | 第52-67页 |
·外膝体中继细胞对边界的反应模式 | 第52-54页 |
·皮层反馈回路设计 | 第54-57页 |
·皮层反馈的数学模型 | 第57-61页 |
·中间神经元侧抑制机制的数学模型 | 第61-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5章 外膝体相关的实验研究 | 第67-83页 |
·外膝体拮抗感受野的分布规律实验 | 第67-69页 |
·外膝体拮抗式感受野对边界反应的实验 | 第69-74页 |
·亮度M通路对条纹刺激的反应 | 第69-72页 |
·颜色P通路对条纹刺激的反应 | 第72-74页 |
·外膝体侧抑制机制对细胞反应影响的实验 | 第74-76页 |
·皮层反馈对LGN中继细胞反应的影响 | 第76-81页 |
·反馈信号对LGN中继细胞的加强作用 | 第77-80页 |
·皮层反馈信号的反馈系数选择 | 第80-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结论 | 第83-84页 |
·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