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目次 | 第10-13页 |
| 图清单 | 第13-14页 |
| 表清单 | 第14-15页 |
| 1 绪论 | 第15-20页 |
| ·引言 | 第15页 |
| ·假眼小绿叶蝉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假眼小绿叶蝉的生理学特征 | 第15-16页 |
| ·茶园小绿叶蝉分类现状 | 第16-17页 |
| ·遗传多样性及分子标记技术概述 | 第17-18页 |
| ·遗传多样性概述 | 第17页 |
| ·分子标记技术的种类和特点 | 第17-18页 |
| ·线粒体在昆虫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 ·线粒体概述 | 第18页 |
| ·线粒体昆虫分子系统学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9-20页 |
| 2 假眼小绿叶蝉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 | 第20-27页 |
| ·材料 | 第20-21页 |
| ·实验材料 | 第20页 |
| ·实验试剂 | 第20页 |
| ·实验仪器 | 第20-21页 |
| ·生物学软件 | 第21页 |
| ·实验方法 | 第21-23页 |
| ·总基因组提取 | 第21页 |
| ·线粒体全基因组 PCR 扩增 | 第21-22页 |
| ·线粒体基因组拼接和注释 | 第22-23页 |
| ·结果和分析 | 第23-25页 |
| ·基因组基本特征 | 第23-24页 |
| ·碱基组成及偏好性 | 第24-25页 |
| ·讨论 | 第25-27页 |
| 3 基于线粒体 CO I 全长序列的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分化研究 | 第27-40页 |
| ·材料 | 第27-29页 |
| ·实验材料 | 第27-28页 |
| ·实验试剂 | 第28-29页 |
| ·实验仪器 | 第29页 |
| ·实验方法 | 第29-31页 |
| ·总基因组提取 | 第29-30页 |
| ·线粒体 CO I 基因全长序列扩增 | 第30-31页 |
| ·数据整理与分析 | 第31页 |
| ·不同种群 CO I 基因遗传分化分析 | 第31-38页 |
| ·线粒体 CO I 基因全长序列及滑动窗口分析 | 第31-32页 |
| ·线粒体 CO I 基因单倍型系统进化分析 | 第32-35页 |
| ·基于 CO I 基因茶园假眼小绿叶蝉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种群间的基因流及遗传分化分析 | 第35-38页 |
| ·结果和分析 | 第38-39页 |
| ·讨论 | 第39-40页 |
| 4 基于线粒体 CO II 全长序列的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分化研究 | 第40-54页 |
| ·材料 | 第40-42页 |
| ·实验材料 | 第40-41页 |
| ·实验试剂 | 第41-42页 |
| ·实验仪器 | 第42页 |
| ·实验方法 | 第42-44页 |
| ·总基因组提取 | 第42-43页 |
| ·线粒体 CO II 基因全长序列扩增 | 第43页 |
| ·数据整理与分析 | 第43-44页 |
| ·不同种群 CO II 基因遗传分化分析 | 第44-51页 |
| ·线粒体 CO II 基因全长序列及滑动窗口分析 | 第44-46页 |
| ·线粒体 CO II 基因单倍型系统进化分析 | 第46-48页 |
| ·基于 CO II 基因茶园假眼小绿叶蝉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种群间的基因流及遗传分化分析 | 第48-51页 |
| ·结果和分析 | 第51-52页 |
| ·讨论 | 第52-54页 |
| 5 总讨论 | 第54-58页 |
| ·假眼小绿叶蝉线粒体基因组组成和特征分析 | 第54页 |
| ·中国茶园优势种与日本、印度茶园优势种亲缘关系比较 | 第54页 |
| ·CO I 基因与 CO II 基因的比较 | 第54-55页 |
| ·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分化研究 | 第55-56页 |
| ·研究展望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 作者简历 | 第64-65页 |
| 附录 | 第65-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