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煤灰用于烟气脱硫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5页 |
·二氧化硫的污染现状及危害 | 第10-14页 |
·二氧化硫的污染现状 | 第10-12页 |
·二氧化硫的性质与危害 | 第12-14页 |
·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技术 | 第14-16页 |
·使用清洁能源 | 第14页 |
·煤脱硫 | 第14-15页 |
·炉内脱硫 | 第15页 |
·烟气脱硫 | 第15-16页 |
·粉煤灰的性质及综合利用 | 第16-18页 |
·粉煤灰的性质 | 第16页 |
·粉煤灰的综合利用 | 第16-18页 |
·粉煤灰用于烟气脱硫 | 第18-23页 |
·粉煤灰直接利用 | 第19-20页 |
·粉煤灰改性活化后利用 | 第20-22页 |
·粉煤灰冲灰水的应用 | 第22页 |
·激发剂的影响 | 第22-23页 |
·本文研究背景及内容 | 第23-25页 |
·研究背景 | 第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创新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原料粉煤灰的理化特性分析 | 第25-33页 |
·原料粉煤灰物理特性 | 第25-29页 |
·密度 | 第26-27页 |
·烧失量 | 第27-28页 |
·比表面积和孔隙率 | 第28页 |
·粒度分布 | 第28-29页 |
·原料粉煤灰的化学性质 | 第29-30页 |
·原料粉煤灰的微观形貌和矿物组成 | 第30-32页 |
·原料粉煤灰的微观形貌 | 第30-31页 |
·原料粉煤灰的矿物组成 | 第31-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粉煤灰的物理法激发研究 | 第33-43页 |
·物理激发实验 | 第34-37页 |
·实验仪器 | 第34-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球磨机工作原理 | 第36-37页 |
·物理激发对粉煤灰比表面积的影响 | 第37页 |
·物理激发后水热化合对粉煤灰比表面积的影响 | 第37-38页 |
·物理激发对粉煤灰活性的影响 | 第38-40页 |
·糖溶法的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糖溶法的原理 | 第39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9-40页 |
·物理激发后粉煤灰的微观形貌和矿物组成 | 第40-41页 |
·物理激发后粉煤灰的微观形貌 | 第40-41页 |
·物理激发后粉煤灰的矿物组成 | 第41页 |
·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粉煤灰的化学法激发研究 | 第43-52页 |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43页 |
·实验方法 | 第43-45页 |
·正交实验 | 第44-45页 |
·单因素实验 | 第45页 |
·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5-46页 |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6-49页 |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46-47页 |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47页 |
·灰钙比的影响 | 第47-48页 |
·水固比的影响 | 第48-49页 |
·化学激发后粉煤灰的微观形貌和矿物组成 | 第49-50页 |
·化学激发后粉煤灰的微观形貌 | 第49-50页 |
·化学激发后粉煤灰的矿物组成 | 第50页 |
·小结 | 第50-52页 |
第五章 化学激发剂的影响研究 | 第52-64页 |
·实验材料 | 第52页 |
·实验方法 | 第52页 |
·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52-61页 |
·CaSO_4·2H_2O 的影响 | 第53-54页 |
·Na_2SO_4的影响 | 第54-56页 |
·CaCl_2的影响 | 第56-57页 |
·NaCl 的影响 | 第57-59页 |
·NaOH 的影响 | 第59页 |
·Na_2SiO_3·9H_2O 的影响 | 第59-61页 |
·激发剂作用下粉煤灰的微观形貌和矿物组成 | 第61-62页 |
·激发剂作用下粉煤灰的微观形貌 | 第61-62页 |
·激发剂作用下粉煤灰的矿物组成 | 第62页 |
·小结 | 第62-64页 |
第六章 脱硫模拟实验研究 | 第64-73页 |
·实验装置 | 第64-65页 |
·实验方法 | 第65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5-72页 |
·制备脱硫剂的脱硫性能 | 第66-67页 |
·Ca/S 的影响 | 第67-69页 |
·增湿量的影响 | 第69-71页 |
·温度的影响 | 第71-72页 |
·小结 | 第72-7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6页 |
·结论 | 第73-75页 |
·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个人简历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