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基岩下开采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特征研究--以潘谢矿区为例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4页 |
| 1 绪论 | 第14-20页 |
|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 ·选题背景 | 第14页 |
|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新生界底部松散层沉积特征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基岩面及其风化带性质研究现状 | 第16页 |
| ·煤层顶部覆岩结构研究 | 第16-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 2 研究区地质条件 | 第20-32页 |
| ·地层 | 第20-21页 |
| ·构造 | 第21-27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7-32页 |
| ·新生界含、隔水层(组) | 第27-29页 |
| ·二叠系砂岩裂隙含水层(组) | 第29-30页 |
| ·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 第30-32页 |
| 3 新生界底部松散层特征 | 第32-54页 |
| ·新生界松散层沉积前古地形研究 | 第32-33页 |
| ·古地形特征 | 第32页 |
| ·影响新生界沉积前古地形的因素 | 第32-33页 |
| ·底部松散层沉积特征及沉积相 | 第33-46页 |
| ·潘集矿区砂砾层沉积特征 | 第35-36页 |
| ·张谢矿区底部“红层”沉积特征 | 第36-38页 |
| ·新生界底部沉积物剖面特征 | 第38-44页 |
| ·沉积相分析 | 第44-45页 |
| ·沉积相演化 | 第45-46页 |
| ·潘谢矿区底部松散层水文地质特征研究 | 第46-48页 |
| ·底部含水层(组) | 第46-47页 |
| ·古近系、新近系砂砾层(“红层”) | 第47-48页 |
| ·底部松散层沉积相与富水性之间关系 | 第48-54页 |
| ·影响“底含”富水性因素 | 第48-49页 |
| ·沉积相与富水性的关系 | 第49-54页 |
| 4 薄基岩地质特征研究 | 第54-86页 |
| ·薄基岩下开采概况 | 第54-61页 |
| ·潘集矿区 | 第54-56页 |
| ·张谢矿区 | 第56-58页 |
| ·影响浅部煤层安全开采因素讨论 | 第58-61页 |
| ·薄基岩的岩性结构特征 | 第61-66页 |
| ·煤系地层的岩性、岩相及岩石组合 | 第61-63页 |
| ·煤层顶底板岩性结构 | 第63-66页 |
| ·薄基岩岩性结构差异 | 第66-70页 |
| ·潘集矿区 | 第66页 |
| ·张谢矿区 | 第66-69页 |
| ·岩性结构差异性对比 | 第69-70页 |
| ·薄基岩风化带特征 | 第70-76页 |
| ·风化岩石特征 | 第71-72页 |
| ·风化带发育及分布特征 | 第72-73页 |
| ·影响基岩风化带的因素 | 第73-76页 |
| ·薄基岩水文地质特征 | 第76-78页 |
| ·薄基岩风化带岩石的含隔水性 | 第76-77页 |
| ·浅部煤层顶板富水性评价 | 第77-78页 |
| ·薄基岩工程地质特征 | 第78-86页 |
| ·薄基岩风化带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 | 第78-82页 |
| ·煤层顶、底板岩石物理力学性质 | 第82-86页 |
| 5 基于薄基岩下开采“压架现象”及其模式 | 第86-100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86-89页 |
| ·潘一、潘三矿 | 第86-89页 |
| ·顾北矿 | 第89页 |
| ·工作面出水水源及分析 | 第89-91页 |
| ·工作面“压架现象”及其形成模式 | 第91-100页 |
| ·上提工作面压架过程及原因分析 | 第92-95页 |
| ·两种类型压架模式 | 第95-100页 |
| 6 结论与建议 | 第100-102页 |
| ·结论 | 第100-101页 |
| ·建议 | 第101-10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2-106页 |
| 致谢 | 第106-107页 |
| 作者简介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