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大麦论文

大麦镉积累和耐性基因型差异的机理研究

致谢第1-6页
中文摘要第6-9页
英文摘要第9-15页
目录第15-1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8-52页
 1.1 土壤中的镉第19-21页
  1.1.1 土壤中镉的背景值第19-20页
  1.1.2 土壤镉的污染源第20-21页
  1.1.3 作物安全生产的土壤镉临界浓度第21页
 1.2 植物对镉的吸收第21-23页
  1.2.1 根系对镉的吸收机制第22页
  1.2.2 土壤环境因子对镉吸收的影响第22-23页
 1.3 镉在植物体内的运输、累积、分布和形态第23-26页
  1.3.1 镉在植物体内的运输第23-24页
  1.3.2 镉在植物体内的积累与分布第24-25页
  1.3.3 镉在植物体内的存在形态与生物体吸收第25-26页
 1.4 镉的毒害作用第26-29页
  1.4.1 镉对植物的毒害第26-28页
  1.4.2 镉对动物的毒害第28-29页
 1.5 植物抗镉毒害机制第29-42页
  1.5.1 根系分泌作用与植物抗镉毒害第30-36页
   1.5.1.1 根际pH的改变对重金属镉有效性的影响第30-31页
   1.5.1.2 根际氧化还原状态对重金属镉有效性和毒性的影响第31-32页
   1.5.1.3 沉淀、螯合作用及其对重金属镉的有效性和毒性的影响第32-33页
   1.5.1.4 根际微生物对镉的有效性和毒性的影响第33-34页
   1.5.1.5 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镉迁移转化的调控第34-35页
   1.5.1.6 问题与展望第35-36页
  1.5.2 植物螯合肽及其在耐重金属镉毒害中的作用第36-42页
   1.5.2.1 植物螯合肽(PC)和类螯合肽的发现第36-38页
   1.5.2.2 PC、类PC的生物合成及逆转第38-39页
   1.5.2.3 植物螯合肽PC的功能及其分子生物学基础第39-40页
   1.5.2.4 问题与展望第40-42页
 参考文献第42-52页
第二章 大麦籽粒有毒害重金属含量的基因型差异及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第52-60页
 2.1 材料和方法第52-53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53-58页
  2.2.1 大麦籽粒重金属含量的品种和地区间差异第53-55页
  2.2.2 土壤pH和重金属浓度对大麦籽粒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第55-57页
  2.2.3 籽粒重金属浓度与土壤有效态重金属浓度、pH的相关性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0页
第三章 不同镉水平下大麦幼苗生长和镉及养分吸收的基因型差异第60-69页
 3.1 材料和方法第60-61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61-66页
  3.2.1 大麦幼苗镉毒害症状的基因型差异第61-62页
  3.2.2 大麦镉积累量的基因型差异第62-64页
  3.2.3 镉处理对不同大麦基因型积累Cu、Fe、Zn和Mn的影响第64页
  3.2.4 植株镉含量和累积量与生物学产量及Cu、Fe、Zn、Mn含量和积累量的相关性第64-66页
 3.3 讨论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69页
第四章 大麦镉吸收动力学的基因型差异第69-80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69-70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70-77页
  4.2.1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第70页
  4.2.2 不同器官中镉的含量、积累量与分配第70-76页
  4.2.3 籽粒镉含量与根、茎叶镉含量的相关性第76-77页
 4.3 讨论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0页
第五章 镉胁迫对大麦光合特性影响的基因型差异第80-94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80-81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81-90页
  5.2.1 光合叶面积第81页
  5.2.2 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第81-84页
  5.2.3 光合作用第84页
  5.2.4 光合产物积累、净光合生产率第84-88页
  5.2.5 叶绿素荧光参数第88-90页
 5.3 讨论第90-92页
 参考文献第92-94页
第六章 镉胁迫对大麦膜脂过氧化及抗氧化酶系统影响的基因型差异第94-104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94-95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95-100页
  6.2.1 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第95页
  6.2.2 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第95-100页
  6.2.3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第100页
  6.2.4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第100页
 6.3 讨论第100-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04页
第七章 大麦氨基酸、谷胱甘肽和抗坏血酸含量对镉胁迫反应的基因型差异第104-115页
 7.1 材料与方法第105页
 7.2 结果与分析第105-112页
  7.2.1 植株生物量及镉含量第105-106页
  7.2.2 抗坏血酸含量第106-107页
  7.2.3 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第107-108页
  7.2.4 游离氨基酸含量第108-112页
 7.3 讨论第112-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15页
第八章 锌和抗坏血酸对大麦镉毒害的缓解效应第115-126页
 8.1 材料与方法第115-116页
 8.2 结果与分析第116-122页
  8.2.1 对大麦幼苗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第116-117页
  8.2.2 对大麦幼苗体内微量元素含量和分布的影响第117-120页
  8.2.3 对大麦幼苗体内SOD、POD酶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第120-122页
 8.3 讨论第122-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26页
附录A 表目录第126-128页
附录B 图目录第128-12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论文第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炉内高温燃烧两段脱硫的机理研究
下一篇:基于时—频分析的虚拟式旋转机械特征分析仪系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