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论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民生观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6页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一) 理论意义第12页
  (二) 实践意义第12-13页
 二、研究现状评析第13-23页
  (一) 研究现状及分析第13-22页
  (二)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第22-23页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3-25页
  (一) 研究思路第23-25页
  (二) 研究方法第25页
 四、创新点第25-26页
第二章 毛泽东社会主义民生观的形成依据第26-39页
 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毛泽东社会主义民生观产生的文化渊源第26-28页
 二、孙中山的民生思想是毛泽东社会主义民生观的主要借鉴第28-31页
 三、马克思主义的民生理念是毛泽东社会主义民生观产生的理论前提第31-35页
  (一) 马克思主义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第31-33页
  (二)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第33-35页
 四、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其社会主义民生观产生的现实依据第35-39页
第三章 毛泽东社会主义民生观的主要内容及实现路径第39-69页
 一、毛泽东对民生问题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及作用的论述第39-43页
  (一) 民生问题首先是政治问题第39-40页
  (二) 民生问题关系到政权稳定和国家稳固第40-41页
  (三) 为人民谋利益是党的奋斗目标第41-43页
 二、对人民负责是毛泽东社会主义民生观的核心理念第43-45页
 三、毛泽东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主要措施第45-69页
  (一)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46-56页
  (二)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56-61页
  (三) 振兴教育事业,推进文化建设第61-63页
  (四) 加强卫生医疗建设第63-65页
  (五)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第65-69页
第四章 毛泽东社会主义民生观的特征及其历史局限第69-86页
 一、毛泽东社会主义民生观的特征第69-76页
  (一) 人民利益至上是毛泽东社会主义民生观的价值取向第69-71页
  (二) 实现社会公平是毛泽东社会主义民生观的核心目标第71-73页
  (三)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是毛泽东社会主义民生观的重要原则第73-76页
 二、毛泽东社会主义民生观的历史局限性第76-80页
  (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过分强调生产关系变革对民生建设的作用第76-77页
  (二) 在分配制度上,事实上的平均主义盛行第77-78页
  (三) 在解决民生问题的实践中,存在着冒进和急于求成的现象第78-80页
 三、毛泽东社会主义民生观历史局限的原因分析第80-86页
  (一) 对马克思主义某些论点的误解和教条式的理解是产生失误的根本原因第81-83页
  (二) 党对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理论经验准备不足是产生失误的客观原因第83-84页
  (三) 毛泽东对国际、国内形势的错误判断和脱离国情急于求成的良好愿望是产生失误的直接原因第84-86页
第五章 毛泽东社会主义民生观的理论价值与当代启示第86-95页
 一、毛泽东社会主义民生观的理论价值第86-91页
  (一) 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理论,初步建立了一套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第86-88页
  (二)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生建设理论第88-90页
  (三) 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第90-91页
 二、毛泽东社会主义民生观的当代启示第91-95页
  (一) 坚持思想上对于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第91-92页
  (二) 坚持发展才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所在第92页
  (三) 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原则第92-95页
第六章 结论第95-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1页
后记第101-102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及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启示
下一篇:马克思的社会保障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