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7页 |
一、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二、 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三、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5页 |
四、 本课题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 第15-16页 |
五、 本课题相关内容界定 | 第16-17页 |
第一章 黑吉两省驻防八旗军功贵族群体的形成过程 | 第17-27页 |
第一节 黑吉两省驻防八旗体制的形成 | 第17-21页 |
一、 黑吉两省驻防八旗的设置 | 第17-18页 |
二、 黑吉两省驻防八旗的职能 | 第18-20页 |
三、 清政府对黑吉两省驻防八旗的征调 | 第20-21页 |
第二节 黑吉两省驻防八旗军功贵族群体崛起 | 第21-23页 |
一、 黑吉两省驻防八旗军功贵族群体的形成背景 | 第21-22页 |
二、 黑吉两省驻防八旗军功贵族群体的形成原因 | 第22-23页 |
第三节 黑吉两省驻防八旗参与平定太平天国的过程 | 第23-27页 |
一、 广西境内清军对太平军的围困 | 第23-24页 |
二、 从永安到南京 | 第24页 |
三、 太平军北伐至天京地区攻防战结束 | 第24-26页 |
四、 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的衰落及清军的胜利 | 第26-27页 |
第二章 黑吉两省驻防八旗军功贵族群体的整体分析 | 第27-59页 |
第一节 高级官阶 | 第27-29页 |
第二节 中级官阶 | 第29-39页 |
一、 佐领 | 第30-31页 |
二、 防御 | 第31-33页 |
三、 总管 | 第33页 |
四、 参领 | 第33-36页 |
五、 协领 | 第36页 |
六、 头等侍卫 | 第36-37页 |
七、 二等侍卫 | 第37-38页 |
八、 三等侍卫 | 第38-39页 |
第三节 初级官阶 | 第39-48页 |
一、 骁骑校 | 第39-41页 |
二、 笔帖式 | 第41页 |
三、 领催 | 第41-45页 |
四、 前锋校 | 第45-48页 |
第四节 士兵 | 第48-57页 |
一、 甲兵 | 第48页 |
二、 马甲 | 第48-49页 |
三、 披甲 | 第49-57页 |
第五节 西丹 | 第57-59页 |
第三章 黑吉两省驻防八旗军功贵族群体的个案分析 | 第59-67页 |
第一节 人物分析之富明阿 | 第59-63页 |
一、 出身及参加太平天国战争前的背景 | 第59页 |
二、 太平天国战争中的表现 | 第59-61页 |
三、 对地方治理的贡献突出 | 第61-63页 |
第二节 战役分析之六合之战 | 第63-67页 |
第四章 黑吉两省驻防八旗军功贵族群体的历史评价 | 第67-69页 |
第一节 黑吉两省驻防八旗军功贵族群体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 第67页 |
第二节 黑吉两省驻防八旗军功贵族群体对黑吉两省驻防八旗的影响 | 第67-69页 |
结语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