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倒伏和抗稻瘟病或抗褐飞虱水稻恢复系的创建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缩略词表 | 第9-10页 |
1 前言 | 第10-24页 |
·水稻稻瘟病抗性研究 | 第10-16页 |
·水稻稻瘟病概述 | 第10-11页 |
·水稻稻瘟病菌研究 | 第11-13页 |
·稻瘟病生理小种鉴定 | 第11-12页 |
·稻瘟病生理小种的稳定化选择 | 第12页 |
·稻瘟病生理小种的变异 | 第12-13页 |
·稻瘟病菌侵染机制 | 第13页 |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研究 | 第13-15页 |
·水稻抗瘟性基因类型 | 第13页 |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的定位和克隆 | 第13-15页 |
·水稻抗稻瘟病分子育种 | 第15-16页 |
·水稻褐飞虱抗性研究 | 第16-20页 |
·褐飞虱概述 | 第16页 |
·褐飞虱的生物学特征 | 第16-17页 |
·褐飞虱生物型 | 第17-18页 |
·水稻褐飞虱抗性基因研究 | 第18-19页 |
·水稻抗褐飞虱育种应用 | 第19-20页 |
·水稻抗倒伏研究进展 | 第20-24页 |
·水稻倒伏概述 | 第20-21页 |
·倒伏对水稻的影响 | 第21页 |
·水稻倒伏的影响因素 | 第21-23页 |
·水稻株高与倒伏的关系 | 第21-22页 |
·水稻茎秆与倒伏的关系 | 第22-23页 |
·水稻抗倒伏的评价体系 | 第23-24页 |
·倒伏指数法 | 第23页 |
·倾斜角度法 | 第23页 |
·抗折力矩法 | 第23-24页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4-30页 |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亲本材料 | 第24页 |
·配组不育系 | 第24页 |
·产量对照品种 | 第24页 |
·实验方法 | 第24-30页 |
·实验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DNA微量提取方法 | 第25页 |
·PCR反应程序及分子标记选择 | 第25-26页 |
·稻瘟病抗性鉴定 | 第26-28页 |
·稻瘟病抗性鉴定方法 | 第26页 |
·田间稻瘟病调查及评价标准 | 第26-28页 |
·苗期褐飞虱抗性鉴定 | 第28页 |
·倒伏指数测定 | 第28-29页 |
·组合产量优势鉴定和主要农艺性状的考察 | 第29页 |
·稻米品质分析 | 第29-30页 |
3 结果分析 | 第30-55页 |
·抗稻瘟病或抗褐飞虱恢复系的分子检测结果 | 第30-33页 |
·分离世代抗性基因分子检测和株系选择 | 第30-31页 |
·部分育成株系的目标基因分子检测 | 第31-33页 |
·稻瘟病自然诱发鉴定 | 第33-38页 |
·6个用于配组的抗稻瘟病株系自然诱发鉴定 | 第33-34页 |
·其他育成株系的稻瘟病抗性鉴定结果 | 第34-37页 |
·叶瘟鉴定分析 | 第35-36页 |
·穗颈瘟鉴定分析 | 第36页 |
·稻瘟病抗性综合指数分析 | 第36-37页 |
·部分组合的稻瘟病抗性鉴定结果 | 第37-38页 |
·褐飞虱抗性鉴定 | 第38-41页 |
·抗褐飞虱株系抗性鉴定结果 | 第38-40页 |
·组合的抗褐飞虱抗性鉴定结果 | 第40-41页 |
·抗倒伏性测定 | 第41-43页 |
·育成株系的产量、农艺性状及米质表现 | 第43-46页 |
·抗稻瘟病组合的产量、农艺性状和稻米品质表现 | 第46-51页 |
·抗褐飞虱组合考察 | 第51-55页 |
·抗褐飞虱组合的产量表现、农艺性状和稻米品质表现 | 第51页 |
·抗褐飞虱组合农艺性状考察 | 第51-52页 |
·抗褐飞虱组合米质分析 | 第52-55页 |
4 讨论 | 第55-58页 |
·抗稻瘟病株系和组合选育 | 第55页 |
·抗褐飞虱株系和组合选育 | 第55-56页 |
·抗倒伏株系和组合选育 | 第56页 |
·抗褐飞虱、抗稻瘟病、抗倒伏育种 | 第56-57页 |
·优势组合评价 | 第57-58页 |
·组合华1015S/XJ12180-1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