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合募俞穴治疗功能性便秘协同作用的临床观察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第11-12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第14-22页 |
1 观察对象 | 第14页 |
·观察对象 | 第14页 |
·病例来源 | 第14页 |
2 病例入选标准 | 第14-16页 |
·诊断标准 | 第14页 |
·纳入标准 | 第14-15页 |
·排除标准 | 第15页 |
·终止标准 | 第15页 |
·剔除标准 | 第15-16页 |
·脱落标准 | 第16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随机、分组对照及盲法 | 第16页 |
·治疗方案 | 第16-18页 |
·不良反应处理 | 第18页 |
4 观察指标 | 第18-20页 |
·一般情况 | 第18页 |
·基本病史采集 | 第18页 |
·常规检查 | 第18页 |
·疗效指标与疗效评价 | 第18-20页 |
·主要疗效指标(周排便次数) | 第18页 |
·次要疗效指标(大便性状、排便困难程度) | 第18-19页 |
·总体疗效评价 | 第19-20页 |
·随访 | 第20页 |
5 统计学方法 | 第20页 |
6 技术路线图 | 第20-22页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第22-27页 |
1 伦理审查情况 | 第22页 |
2 患者的基本情况 | 第22-23页 |
·患者纳入、排除、剔除与脱落情况 | 第22页 |
·有效病例的一般资料 | 第22-23页 |
3 三组治疗前后排便相关症状评分比较 | 第23-26页 |
·三组周排便次数评分比较 | 第23-24页 |
·三组大便性状评分比较 | 第24-25页 |
·三组排便困难程度评分比较 | 第25-26页 |
4 三组总体疗效评价 | 第26-27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27-40页 |
1 西医对功能性便秘的认识 | 第27-30页 |
·功能性便秘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第27-28页 |
·功能性便秘的诊断及治疗 | 第28-30页 |
2 中医对功能性便秘的认识 | 第30-33页 |
·中医对功能性便秘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30-31页 |
·针灸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研究概况 | 第31-33页 |
·针灸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概况 | 第31-32页 |
·针灸治疗功能性便秘的实验研究概况 | 第32-33页 |
3 针灸理论对腧穴协同作用的认识 | 第33-35页 |
·腧穴协同作用的含义 | 第33-34页 |
·研究腧穴协同作用的意义 | 第34-35页 |
4 大肠合募俞穴治疗功能性便秘协同作用的探讨 | 第35-38页 |
·中医对合募俞穴理论的认识 | 第35-36页 |
·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36-37页 |
·协同作用不明显原因分析 | 第37-38页 |
5 临床研究过程中的体会与思考 | 第38-40页 |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第40-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附录A:病例报告表 | 第47-56页 |
附录B:治疗流程记录表 | 第56-57页 |
附录C:临床观察流程 | 第57-58页 |
附录D:患者日记卡 | 第58-60页 |
附录E:综述 | 第60-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