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无机化学论文--化学元素与无机化合物论文--性质论文

NdMnO3和Sr2FeMoO6掺杂体系的制备及微波吸收性能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6页
   ·引言第13-14页
   ·电磁波吸收材料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铁氧体吸波材料第14页
     ·超细金属微粉吸波材料第14-15页
     ·纳米吸波材料第15页
     ·导电高分子吸波材料第15页
   ·电磁波吸收材料的理论基础第15-21页
     ·材料的复介电常数、复磁导率、损耗因子第15-17页
     ·阻抗匹配第17页
     ·传输线理论第17-19页
     ·吸波材料的电磁损耗机制第19-21页
   ·NdMnO_3及 Sr_2FeMoO_6体系的基本性质第21-24页
     ·晶体结构第21-22页
     ·基本电磁特性第22-24页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4-26页
第二章 材料制备及测试分析技术第26-33页
   ·材料制备方法第26页
   ·主要的测试技术及分析原理第26-33页
     ·X 射线衍射物相分析第26-27页
     ·四探针法电阻测试第27-29页
     ·扫描电子显微镜微观形貌及成分分析第29-30页
     ·矢量网络分析仪测试电磁参数第30-33页
第三章 Nd_(1-x)Sr_xMnO_3材料的制备及微波吸收性能第33-53页
   ·材料制备和实验方法第33页
   ·干磨法及高温烧结制备的 Nd_(1-x)Sr_xMnO_3的微波吸收性能第33-47页
     ·Nd_(1-x)Sr_xMnO_3的晶体结构与微观形貌第33-40页
     ·Nd_(1-x)Sr_xMnO_3的室温电阻率第40页
     ·Nd_(1-x)Sr_xMnO_3的微波电磁频谱第40-44页
     ·Nd_(1-x)Sr_xMnO_3的微波反射率第44-46页
     ·Nd_(1-x)Sr_xMnO_3的微波电磁损耗机理第46-47页
   ·湿磨法及高温烧结制备的 Nd_(0.7)Sr_(0.3)MnO_3的微波吸收性能第47-51页
     ·Nd_(0.7)Sr_(0.3)MnO_3的晶体结构与微观形貌第47-48页
     ·Nd_(0.7)Sr_(0.3)MnO_3的微波反射率第48-49页
     ·Nd_(0.7)Sr_(0.3)MnO_3的微波电磁损耗机理第49-51页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四章 Nd_(0.5)Sr_(0.5)Co_xMn_(1-x)O_3材料的制备及微波吸收性能第53-65页
   ·材料制备和实验方法第53页
   ·Nd_(0.5)Sr_(0.5)Co_xMn_(1-x)O_3的晶体结构与微观形貌第53-57页
     ·样品的 XRD 分析第53-54页
     ·样品的 EDS 分析第54-56页
     ·样品的 SEM 分析第56-57页
   ·Nd_(0.5)Sr_(0.5)Co_xMn_(1-x)O_3的室温电阻率第57页
   ·Nd_(0.5)Sr_(0.5)Co_xMn_(1-x)O_3的微波电磁频谱第57-61页
     ·电磁参数谱型分析第57-59页
     ·掺杂量对电磁参数的影响第59-61页
   ·Nd_(0.5)Sr_(0.5)Co_xMn_(1-x)O_3的微波反射率第61-63页
     ·掺杂量对微波反射率的影响第61-62页
     ·厚度对微波反射率的影响第62-63页
   ·Nd_(0.5)Sr_(0.5)Co_xMn_(1-x)O_3的微波电磁损耗机理第63-64页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五章 (Sr_(2-x)Ba_x)FeMoO_6材料的制备及微波吸收性能第65-77页
   ·材料制备和实验方法第65页
   ·(Sr_(2-x)Ba_x)FeMoO_6的晶体结构与微观形貌第65-68页
     ·样品的 XRD 分析第65-67页
     ·样品的 EDS 分析第67-68页
     ·样品的 SEM 分析第68页
   ·(Sr_(2-x)Ba_x)FeMoO_6的室温电阻率第68-69页
   ·(Sr_(2-x)Ba_x)FeMoO_6的微波电磁频谱第69-72页
     ·电磁参数谱型分析第69-70页
     ·掺杂量对电磁参数的影响第70-72页
   ·(Sr_(2-x)Ba_x)FeMoO_6的微波反射率第72-74页
     ·掺杂量对微波反射率的影响第72页
     ·厚度对微波反射率的影响第72-74页
   ·(Sr_(2-x)Ba_x)FeMoO_6的微波电磁损耗机理第74-75页
   ·本章小结第75-77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7-79页
   ·主要结论第77-78页
   ·工作展望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5页
致谢第85-86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物质碳材料的制备及其超电容性能研究
下一篇:超级电容器用过渡金属氧化物NiCo2O4及其复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