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符号及縮略词对照表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7页 |
1 昆虫线虫的主要种类 | 第11-13页 |
·索科线虫(Mermithidae) | 第12-13页 |
·新垫刃科线虫(Neotylenchidae) | 第13页 |
·昆虫病原线虫(Entomopathogenic nematdes,EPN) | 第13页 |
·双胃线虫科(Neodiplogasteridae) | 第13页 |
2 昆虫线虫的分类方法 | 第13-19页 |
·形态学分类法 | 第14-16页 |
·分子生物学分析法 | 第16-19页 |
·结合杂交法 | 第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7页 |
第二章 昆虫线虫S11与JL11的分离鉴定 | 第27-5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7-32页 |
·试验材料 | 第27页 |
·线虫分离 | 第27-28页 |
·线虫形态观察 | 第28-29页 |
·线虫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29-31页 |
·线虫杂交试验 | 第31-32页 |
·线虫S11侵染致病性研究 | 第3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53页 |
·昆虫线虫S11与JL11的形态测定 | 第32-36页 |
·光学显微镜下及电子显微镜下线虫S11和JL11的形态观察 | 第36-47页 |
·线虫S11和JL11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47-52页 |
·线虫杂交 | 第52页 |
·线虫S11侵染致病性检测结果 | 第52-53页 |
3 讨论及新分类单元描述 | 第53-55页 |
·讨论 | 第53页 |
·新分类单元描述(以S11为正模标本)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创新之处 | 第57-59页 |
附录Ⅰ | 第59-63页 |
附录Ⅱ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