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18页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实地调研 | 第16页 |
·借鉴国外经验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 第16页 |
·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6-18页 |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第2章 关于民间金融发展的基础理论 | 第18-22页 |
·信贷配给理论 | 第18-19页 |
·信贷配给的定义 | 第18页 |
·信贷配给的类型 | 第18-19页 |
·信贷配给产生的原因 | 第19页 |
·信贷配给是民间金融产生的原因之一 | 第19页 |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9-20页 |
·权衡理论 | 第20-21页 |
·二元金融结构理论 | 第21-22页 |
第3章 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现状分析 | 第22-38页 |
·民间金融概念界定及存在形式分析 | 第22-27页 |
·民间金融的概念界定 | 第22页 |
·民间金融的存在形式 | 第22-27页 |
·我国民间金融的规模和区域结构 | 第27-30页 |
·我国民间金融的规模 | 第27-29页 |
·我国民间金融的区域结构 | 第29-30页 |
·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特征 | 第30-34页 |
·民间金融利率灵活且市场化程度高 | 第30-32页 |
·民间金融以信用融资为主 | 第32页 |
·民间金融的发展受国家政策影响比较大 | 第32-33页 |
·民间金融区域差别明显 | 第33页 |
·出现了依托于互联网发展的民间金融新形式 | 第33-34页 |
·我国民间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34-38页 |
·我国民间金融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 第34-36页 |
·我国民间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 第36-38页 |
第4章 我国民间金融发展中的制度缺陷 | 第38-44页 |
·民间金融利率机制的过度市场化 | 第38-39页 |
·民间金融运作机制的不规范 | 第39-40页 |
·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 | 第39-40页 |
·经营管理不规范 | 第40页 |
·民间金融产权制度的不明晰 | 第40页 |
·民间金融监管方式的不完善 | 第40-44页 |
·缺少完善的法律法规 | 第41页 |
·缺少明确的监管主体 | 第41-42页 |
·市场准入与市场退出混乱 | 第42页 |
·监管措施上过于单一和简化 | 第42-44页 |
第5章 其他国家或地区规范发展民间金融的经验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44-52页 |
·协会制度演进模式—美国 | 第44-45页 |
·乡村银行演进模式—孟加拉国 | 第45-47页 |
·孟加拉国乡村银行概况 | 第45-46页 |
·孟加拉国乡村银行运作模式 | 第46页 |
·孟加拉国乡村银行的经验 | 第46-47页 |
·合会合法化演进模式—台湾 | 第47-48页 |
·合会在台湾发展情况概述 | 第47页 |
·台湾当局对合会政策的变化 | 第47-48页 |
·官方合理引导模式—日本 | 第48-50页 |
·互助会的起源 | 第48-49页 |
·日本政府对互助会的法律规范 | 第49-50页 |
·日本民间金融发展现状 | 第50页 |
·其他国家和地区规范民间金融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 第50-52页 |
·赋予民间金融明确的法律地位 | 第51页 |
·政府给予科学引导和规范 | 第51页 |
·纳入监管体系实行分类监管 | 第51-52页 |
第6章 促进我国民间金融规范发展的策略 | 第52-56页 |
·加强对我国民间金融的风险监测和控制 | 第52-53页 |
·强化民间金融内部风险控制 | 第52页 |
·强化民间金融外部风险控制 | 第52-53页 |
·完善民间金融的法律法规 | 第53页 |
·明确民间金融的监管主体 | 第53-54页 |
·加快发展新型金融组织 | 第54-55页 |
·建立我国民间金融机构的征信机制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后记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