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5页 |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英文缩略表 | 第10-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 (一) 西医对耐药菌感染的认识 | 第11-18页 |
| 1 耐药菌概述 | 第11-14页 |
| ·耐药菌感染现状 | 第11页 |
| ·耐药菌产生及发展 | 第11-12页 |
| ·细菌耐药的基因分类 | 第12-13页 |
| ·耐药菌的传播及临床分布特点 | 第13-14页 |
| ·危害及防控措施 | 第14页 |
| 2 几类重要耐药菌感染及防治 | 第14-16页 |
| ·革兰阴性耐药菌 | 第14-15页 |
| ·革兰阳性耐药菌 | 第15-16页 |
| ·多重耐药结核分支杆菌 | 第16页 |
| 3 治疗新方法 | 第16-18页 |
| ·抗药性靶位 | 第17页 |
| ·毒理靶位 | 第17页 |
| ·免疫疗法 | 第17页 |
| ·噬菌体剂 | 第17-18页 |
| ·疫苗 | 第18页 |
| (二) 中医对耐药菌的认识和治疗 | 第18-23页 |
| 1 、基于“菌毒并治”理论治疗耐药菌感染 | 第18-20页 |
| ·“菌毒并治”理论的产生 | 第18页 |
| ·四证四法 | 第18-19页 |
| ·“菌毒并治”法抗感染治疗的临床应用 | 第19-20页 |
| 2 其他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对于耐药菌感染的认识 | 第20-23页 |
| ·从“伏邪理论”认识耐药菌感染 | 第20-22页 |
| ·“益气养阴法”治疗耐药菌感染 | 第22页 |
| ·“活血解毒法”治疗耐药菌感染 | 第22-23页 |
| 临床回顾性研究 | 第23-44页 |
| 前言 | 第23-24页 |
| 临床资料 | 第24-27页 |
| 病例来源 | 第24页 |
| 诊断标准及研究方法 | 第24-27页 |
| 1 菌种及药敏诊断标准 | 第24页 |
| 2 细菌耐药性诊断标准 | 第24-25页 |
| 3 中医证候标准 | 第25页 |
| 4 纳入标准 | 第25页 |
| 5 排除标准 | 第25-26页 |
| 6 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26页 |
| 7 统计学方法 | 第26-27页 |
| 结果 | 第27-39页 |
| 1 一般情况比较 | 第27-28页 |
| ·年龄 | 第27页 |
| ·基础病 | 第27-28页 |
| 2 耐药菌感染情况 | 第28-32页 |
| ·感染耐药菌种类 | 第28-29页 |
| ·易感部位 | 第29页 |
| ·不同部位感染的耐药菌种比较 | 第29-30页 |
| ·易感科室 | 第30-31页 |
| ·细菌耐药程度 | 第31-32页 |
| 3 中医证候 | 第32-33页 |
| 4 抗菌药物治疗 | 第33页 |
| 5 中医药治疗 | 第33-36页 |
| ·治法 | 第34页 |
| ·中药注射液使用情况 | 第34-35页 |
| ·单味中药利用率 | 第35-36页 |
| 6 疗效分析 | 第36-39页 |
| ·住院天数 | 第36页 |
| ·死亡率 | 第36-37页 |
| ·细菌耐药程度的变化 | 第37页 |
| ·APACHEⅡ评分 | 第37-38页 |
| ·疗效评价定量分析 | 第38-39页 |
| 讨论 | 第39-43页 |
| 1 高龄及既往重大基础病对耐药菌感染的影响 | 第39页 |
| 2 耐药菌感染情况分析 | 第39页 |
| 3 耐药菌感染的中医证候及病机分析 | 第39-40页 |
| 4 耐药菌感染的抗菌药物治疗分析 | 第40页 |
| 5 耐药菌感染的中医药治疗分析 | 第40-41页 |
| ·中医治法 | 第40页 |
| ·中药注射液及中药 | 第40-41页 |
| 6 中西医结合治疗耐药菌感染的疗效评价 | 第41-43页 |
| ·对死亡率影响 | 第41页 |
| ·对住院天数影响 | 第41页 |
| ·对细菌耐药程度的改善 | 第41-42页 |
| ·对整体疗效的改善(APACHEⅡ评分及疗效评价定量分析) | 第42-43页 |
| 结论 | 第43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9页 |
| 附表 | 第49-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个人简历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