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第一章 当代中国建筑与王澍的创作思想 | 第13-31页 |
| ·当前建筑学科所面对的主要问题及中外建筑师在中国的建筑创作实践 | 第13-23页 |
| ·当前建筑学科所面对的棘手问题 | 第13-22页 |
| ·中外建筑师在中国的建筑创作实践 | 第22-23页 |
| ·中国当代建筑发展现状及未来建筑发展趋势 | 第23-26页 |
| ·中国的“基本建筑”与“特色建筑”发展现状 | 第23-25页 |
| ·对未来主义的审视与思考 | 第25页 |
| ·“中国特色建筑”创作之路——与地理、人文、技术、经济等条件相契合的地方建筑发展方向 | 第25-26页 |
| ·当代境内外建筑师的建筑观、建筑设计方法论 | 第26-31页 |
| ·王澍的建筑观、建筑设计方法论 | 第26-27页 |
| ·张永和、刘家琨、张雷等中国“非主流”建筑师的建筑观、建筑设计方法论比较 | 第27-28页 |
| ·中国“非主流”建筑师与境外建筑师的建筑观、建筑设计方法论比较 | 第28-31页 |
| 第二章 王澍的学习成长与实践探索 | 第31-59页 |
| ·启蒙与求学时期 | 第31-33页 |
| ·受到“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启蒙影响 | 第31-32页 |
| ·接受“中国式建筑教育”——“布扎体系”和“包豪斯体系”的双重教育 | 第32-33页 |
| ·研究与思考时期 | 第33-37页 |
| ·反思现代主义的理性精神、后现代主义的反叛精神 | 第34-35页 |
| ·追寻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时代人文的精髓 | 第35-37页 |
| ·实践与探索时期 | 第37-56页 |
| ·对传统建筑形制的研究 | 第38-46页 |
| ·对材料建构技艺的运用 | 第46-52页 |
| ·对新建筑形象的表达 | 第52-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9页 |
| 第三章 当代中国“非主流”建筑师的建筑实践 | 第59-85页 |
| ·当代中国“非主流”建筑师的共性特点 | 第59-61页 |
| ·教育背景:独特的国际化视野 | 第59页 |
| ·创作背景:研究与实践相结合 | 第59-60页 |
| ·执业状况:个人工作室+小规模工程 | 第60页 |
| ·建筑师的思想倾向:对传统文化和现实条件有新的理解 | 第60-61页 |
| ·“非主流”建筑师的个案研究 | 第61-76页 |
| ·张永和的“非常建筑” | 第61-66页 |
| ·刘家琨的“叙事性建筑” | 第66-70页 |
| ·张雷的“基本建筑” | 第70-76页 |
| ·王澍与其它中国“非主流”建筑师之间的比较 | 第76-83页 |
| ·对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 | 第76-78页 |
| ·对建筑空间的不同叙事性做法 | 第78-80页 |
| ·对建筑建构技艺的不同态度 | 第80-82页 |
| ·对建筑形式的不同思考 | 第82-83页 |
|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 第四章 境外获奖建筑师在中国的建筑创作 | 第85-109页 |
| ·境外建筑师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 第85-88页 |
| ·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 | 第85-86页 |
| ·改革开放以后到80年代后期 | 第86页 |
| ·90年代以来 | 第86-88页 |
| ·境外获奖建筑师在中国的建筑创作个案研究 | 第88-104页 |
| ·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 | 第88-93页 |
| ·雷姆·库哈斯与CCTV总部大楼 | 第93-97页 |
| ·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国家体育场 | 第97-100页 |
| ·扎哈·哈迪德与广州大剧院 | 第100-104页 |
| ·境外获奖建筑师与中国“非主流”建筑师的比较与思考 | 第104-107页 |
| ·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的差异 | 第104-105页 |
| ·对建筑空间处理的差异 | 第105-106页 |
| ·对建筑技术手段运用的差异 | 第106页 |
| ·对建筑艺术形式处理的差异 | 第106-10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 第五章 王澍获奖对中国建筑实践与教育的启示 | 第109-119页 |
| ·王澍获奖对中国建筑实践的启示 | 第109-115页 |
| ·当代中国建筑师的自我提升 | 第109-113页 |
| ·发展与地理、人文、技术、经济等条件相契合的地方建筑 | 第113-115页 |
| ·王澍获奖对中国建筑教育的启示 | 第115-119页 |
| ·提高建筑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 | 第115-116页 |
| ·培养建筑专业学生的创新理念 | 第116页 |
| ·提升建筑专业学生的艺术修养 | 第116-119页 |
| 结语 | 第119-121页 |
| 致谢 | 第121-12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3-127页 |
| 附录A 王澍的主要建筑作品 | 第127-129页 |
| 附录B 王澍的参展记录 | 第129-130页 |
| 附录C 王澍获奖情况 | 第130-131页 |
| 附录D 历届普利策获奖建筑师建筑设计哲学、理念与代表作 | 第131-135页 |
| 附录E 普利策建筑奖评审团评委名单 | 第135-138页 |
| 附录F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