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形态分析与景观应用的研究
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研究内容与范围 | 第10-11页 |
·研究材料 | 第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文献综合研究法 | 第11页 |
·系统分析法 | 第11页 |
·卫星影像判读与实地纠偏校正法 | 第11-12页 |
·定量分析结合定性分析法 | 第12页 |
·理论依据与技术依据 | 第12-13页 |
·理论依据 | 第12页 |
·技术依据 | 第12-13页 |
·技术路线 | 第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29页 |
·相关概念的研究 | 第14-15页 |
·园林植物 | 第14页 |
·园林植物形态 | 第14页 |
·植物形态的定量化 | 第14-15页 |
·植物形态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15-22页 |
·艺术设计与形态构成的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视觉形态与空间形态的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形态元素与图底关系理论的研究综述 | 第18页 |
·植物形态与景观空间的研究综述 | 第18-22页 |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展 | 第22-29页 |
·国外园林植物形态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22-26页 |
·国内园林植物形态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26-29页 |
3 郑州常见园林植物形态的定量化分析 | 第29-38页 |
·调查内容和方法 | 第29-30页 |
·调查内容 | 第29页 |
·调查方法 | 第29-30页 |
·调查结果与定量化分析 | 第30-35页 |
·调查结果 | 第30-33页 |
·植物形态分类 | 第33-34页 |
·规则和不规则树形的定量化分析 | 第34-35页 |
·园林植物形态要素的景观艺术语言 | 第35-38页 |
·利用植物的单体形态表达艺术语言 | 第36页 |
·不同单体形态表达出不同的艺术语言 | 第36-37页 |
·景观设计中植物形态的组合要点 | 第37页 |
·景观设计中植物形态组合的注意事项 | 第37页 |
·景观设计中植物形态组合的景观应用 | 第37-38页 |
4 园林植物形态的景观应用研究 | 第38-54页 |
·园林植物形态与建筑、水体、地形的景观应用 | 第38-42页 |
·植物形态与建筑景观的应用 | 第38-39页 |
·园林植物形态与水体景观应用 | 第39-41页 |
·植物形态与地形的景观应用 | 第41-42页 |
·不同形态的园林植物与景观应用的组合研究 | 第42-47页 |
·草坪地被等匍匐形态植物的景观应用 | 第42-43页 |
·孤植与对植等单体形态的景观应用 | 第43页 |
·列植等植物形态的线形组合应用 | 第43-44页 |
·开阔草坪的平缓形态及景观应用 | 第44-45页 |
·灌丛草地等丛生形态组合景观应用 | 第45页 |
·密林——虚实对比强烈构图形态的应用 | 第45页 |
·模拟自然植物群落与群落植物形态的应用 | 第45-46页 |
·整形植物和自然形态植物在景观中的应用 | 第46-47页 |
·植物形态分析与景观设计构成 | 第47-50页 |
·线条、外形和群植 | 第47-48页 |
·植物景观的设计构成 | 第48-50页 |
·植物形态定量化的组合模式及景观应用的研究 | 第50-52页 |
·“3”的组合模式 | 第50页 |
·“4”平均分配效果 | 第50-51页 |
·“5”营造良好视觉感受 | 第51页 |
·“6”平均分配成两组 | 第51页 |
·“7”或更多形成组团效果 | 第51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51-52页 |
·实例分析与景观应用 | 第52-54页 |
·太子湾的地形水体—植物形态的延伸 | 第52-53页 |
·龙华烈士陵园—植物形态的衬托 | 第53页 |
·南京雨花台景区—植物形态的融合 | 第53-54页 |
·小结 | 第54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研究成果的主要创新点 | 第55页 |
·有待完善的工作 | 第55页 |
·研究的前景及发展方向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英文摘要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