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荒漠区民居建筑的热稳定性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绪论 | 第9-19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 ·研究区域界定 | 第10页 |
| ·西北荒漠区的主要特征 | 第10-11页 |
| ·建筑热稳定性研究概述 | 第11-13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小结 | 第17-19页 |
| 2 西北荒漠区民居形式概述 | 第19-25页 |
| ·陕北民居 | 第19-21页 |
| ·所属地区气候特征 | 第19-20页 |
| ·建筑形制与构造 | 第20-21页 |
| ·青海民居 | 第21-22页 |
| ·所属地区气候特征 | 第21页 |
| ·建筑形制与构造 | 第21-22页 |
| ·新疆民居 | 第22-23页 |
| ·所属地区气候特征 | 第22页 |
| ·建筑形制与构造 | 第22-23页 |
| ·小结 | 第23-25页 |
| 3 建筑的热稳定性相关理论 | 第25-41页 |
| ·建筑热稳定性的本源 | 第25-26页 |
| ·影响建筑热环境的外扰 | 第26-31页 |
| ·太阳热辐射 | 第26-27页 |
| ·长波辐射 | 第27-28页 |
| ·室外气温 | 第28-29页 |
| ·空气湿度 | 第29页 |
| ·风 | 第29-30页 |
| ·室外综合温度 | 第30-31页 |
| ·影响建筑的热稳定性的内在因素 | 第31-33页 |
| ·材料的蓄热系数 | 第31-32页 |
| ·材料层的热惰性指标 | 第32页 |
| ·材料层表面的蓄热系数 | 第32-33页 |
| ·房间的热稳定性和描述 | 第33-38页 |
| ·热谐波作用下的传热特征 | 第34-36页 |
| ·热稳定性的描述参数 | 第36-38页 |
| ·气候与建筑的热稳定性 | 第38页 |
| ·小结 | 第38-41页 |
| 4 荒漠区民居的热稳定性描述 | 第41-75页 |
| ·民居构造的基本参数和气象参数 | 第41-46页 |
| ·构造参数 | 第41-43页 |
| ·气候参数 | 第43-46页 |
| ·室外综合温度的计算 | 第46-58页 |
| ·计算方法 | 第46-47页 |
| ·计算过程和结果 | 第47-55页 |
| ·综合温度变化分析 | 第55-58页 |
| ·衰减倍数、延迟时间的计算 | 第58-64页 |
| ·各层热阻和热惰性指标 | 第58-59页 |
| ·材料层表面蓄热系数 | 第59-61页 |
| ·围护结构的衰减倍数和延迟时间 | 第61-64页 |
| ·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分布 | 第64-72页 |
| ·冬季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分布 | 第65-68页 |
| ·夏季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分布 | 第68-72页 |
| ·小结 | 第72-75页 |
| 5 荒漠区民居的热特性分析 | 第75-93页 |
| ·热稳定性的适用性 | 第75-76页 |
| ·民居与外部环境 | 第76-79页 |
| ·民居产生热稳定性的原因 | 第76-79页 |
| ·影响热稳定性的因素 | 第79页 |
| ·民居与内部环境 | 第79-90页 |
| ·操作温度与平均辐射温度 | 第80页 |
| ·操作温度分布 | 第80-83页 |
| ·热舒适分析 | 第83-87页 |
| ·热稳定性与能耗 | 第87-90页 |
| ·民居建筑的地域性 | 第90-92页 |
| ·小结 | 第92-93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3-95页 |
| ·结论 | 第93页 |
| ·展望 | 第93-95页 |
| 致谢 | 第95-97页 |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