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3-21页 |
·玄武岩简介 | 第13页 |
·玄武岩的地幔源区性质 | 第13-17页 |
·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 | 第17-19页 |
·本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19页 |
·工作量小结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1-27页 |
·华北克拉通 | 第21-22页 |
·山东昌乐-临朐区域地质及新生代火山岩分布 | 第22-24页 |
·女山区域地质和新生代火山岩概况 | 第24页 |
·皖东及合肥盆地区域地质和新生代火山岩概况 | 第24-27页 |
第三章 样品描述 | 第27-31页 |
·昌乐-临朐玄武岩 | 第27-28页 |
·女山玄武岩 | 第28页 |
·合肥玄武岩 | 第28-31页 |
第四章 分析方法 | 第31-39页 |
·~(40)Ar/~(39)Ar定年 | 第31-32页 |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 第32页 |
·全岩Sr-Nd-Pb同位素分析 | 第32-34页 |
·矿物氧同位素分析 | 第34页 |
·单矿物电子探针分析 | 第34-35页 |
·矿物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 | 第35-36页 |
·矿物结构水含量红外光谱分析 | 第36页 |
·TC/EA-MS矿物全水含量和氢同位素分析 | 第36-39页 |
第五章 昌乐-临朐玄武岩地球化学 | 第39-63页 |
·~(39)Ar-~(40)Ar定年 | 第39页 |
·主量元素特征 | 第39-42页 |
·微量元素特征 | 第42页 |
·Sr-Nd-Pb同位素特征 | 第42-43页 |
·矿物氧同位素特征 | 第43-52页 |
·橄榄石元素组成 | 第52-63页 |
第六章 昌乐-临朐新生代玄武岩成因 | 第63-79页 |
·地壳混染 | 第63页 |
·分离结晶 | 第63-64页 |
·部分熔融过程及源区残留矿物相 | 第64-66页 |
·斑晶矿物低δ~(18)O成因 | 第66-67页 |
·不均一的新生岩石圈地幔源区 | 第67-68页 |
·玄武岩源区中的地壳组分 | 第68-71页 |
·玄武岩源区的岩石学性质 | 第71-74页 |
·玄武岩地幔源区形成过程中的壳幔相互作用 | 第74-79页 |
第七章 华北东南缘新生代玄武岩稀有气体同位素地球化学 | 第79-99页 |
·斑晶稀有气体组成 | 第79-80页 |
·He | 第79页 |
·Ne | 第79-80页 |
·Ar | 第80页 |
·稀有气体元素分异和同位素分馏 | 第80-90页 |
·陆壳混染 | 第90-91页 |
·地表大气混染 | 第91页 |
·玄武岩源区中的稀有气体组分来源 | 第91-96页 |
·低~3He/~4He源区的来源 | 第93-94页 |
·斑晶低Ne、Ar同位素组成的来源 | 第94-96页 |
·地表稀有气体再循环的机理 | 第96-99页 |
第八章 新生代玄武岩斑晶水含量及氢同位素组成 | 第99-115页 |
·斑晶结构水 | 第99页 |
·斑晶全水和氢同位素组成 | 第99页 |
·玄武岩及其地幔源区水的性质 | 第99-106页 |
·结构水 | 第99-103页 |
·全水 | 第103-105页 |
·地幔源区水含量 | 第105-106页 |
·玄武岩源区氢同位素组成 | 第106-111页 |
·玄武岩低δD成因 | 第111-113页 |
·大气降水 | 第111页 |
·蚀变洋壳δD | 第111页 |
·俯冲洋壳脱水温压条件下的矿物-水氢同位素分馏 | 第111-112页 |
·新生代玄武岩地幔源区中俯冲大洋板片氢同位素组成 | 第112-113页 |
·大洋板片俯冲与地幔氢同位素不均一性 | 第113-115页 |
第九章 新生代玄武岩地幔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意义 | 第115-119页 |
·大洋板片俯冲与岩浆活动 | 第115-116页 |
·昌乐-临朐新生代玄武岩成因模式 | 第116-119页 |
第十章 结论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51页 |
致谢 | 第151-15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