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9页 |
·寄主植物- 病原物互作关系 | 第11页 |
·寄主植物-病原物互作过程中的活性氧 | 第11-14页 |
·ROS 的产生途径 | 第12页 |
·ROS 的生理功能 | 第12页 |
·ROS 和寄主植物的抗病 | 第12-13页 |
·ROS 和病原物的抗氧化系统 | 第13-14页 |
·H_2O_2功能 | 第14页 |
·H_2O_2在 HR 中的作用 | 第14页 |
·H_2O_2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 | 第14页 |
·H_2O_2的毒性作用 | 第14页 |
·OxyR 调节子与 H_2O_2降解 | 第14-17页 |
·OxyR 调节子与过氧化氢 | 第15页 |
·OxyR 调节子与致病性 | 第15-16页 |
·OxyR 调节子的分子机制及影响因素 | 第16页 |
·katE 基因研究进展 | 第16页 |
·catB 基因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抗过氧化氢机制 | 第17页 |
·水稻白叶枯病菌 | 第17页 |
·水稻白叶枯病菌抗氧化系统的研究 | 第17页 |
·研究目的、意义以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水稻白叶枯病菌中过氧化氢酶基因 katExoo 功能分析 | 第19-36页 |
·试验材料 | 第19-21页 |
·供试菌株和载体 | 第19页 |
·生化试剂 | 第19页 |
·培养液和培养基成分 | 第19-21页 |
·菌株的培养条件和保存条件: | 第21页 |
·试验方法 | 第21-26页 |
·PXO99A菌株 DNA 提取 | 第21页 |
·引物设计 | 第21页 |
·katExoo 突变体载体的构建 | 第21-23页 |
·△katExoo 突变体筛选 | 第23-24页 |
·katExoo 互补载体的构建 | 第24页 |
·H_2O_2抑菌圈和 CAT 酶活性测定 | 第24-25页 |
·生长曲线测定 | 第25页 |
·致病性和菌量测定 | 第25页 |
·致敏性测定 | 第25-26页 |
·试验结果和分析 | 第26-35页 |
·katExoo 基因克隆 | 第26-28页 |
·△katExoo 基因缺失突变体和互补菌株的获得 | 第28-32页 |
·△katExoo 的 H_2O_2抗性分析 | 第32-33页 |
·△katExoo 的 CAT 测定 | 第33页 |
·△katExoo 的生长曲线测定 | 第33页 |
·△katExoo 的致病性和菌量测定 | 第33-34页 |
·△katExoo 的致敏性测定 | 第34-35页 |
·讨论 | 第35-36页 |
第三章 水稻白叶枯病菌中过氧化氢酶基因 catBxoo 功能分析 | 第36-47页 |
·试验材料 | 第36页 |
·供试菌株和载体 | 第36页 |
·生化试剂 | 第36页 |
·培养液和培养基成分 | 第36页 |
·菌株的培养条件和保存条件 | 第36页 |
·试验方法 | 第36-38页 |
·PXO99A菌株 DNA 提取 | 第36-37页 |
·引物设计 | 第37页 |
·catBxoo 突变体载体的构建 | 第37页 |
·△catBxoo 突变体筛选 | 第37-38页 |
·△catBxoo 互补载体的构建 | 第38页 |
·H_2O_2抑菌圈和 CAT 酶活性测定 | 第38页 |
·生长曲线测定 | 第38页 |
·致病性和菌量测定 | 第38页 |
·致敏性测定 | 第38页 |
·结果分析 | 第38-46页 |
·catBxoo 基因克隆 | 第38-41页 |
·△catBxoo 基因缺失突变体和互补菌株的获得 | 第41-42页 |
·△catBxoo 互补菌株的筛选 | 第42-43页 |
·△catBxoo 突变体的 H_2O_2抗性测定 | 第43页 |
·△catBxoo 突变体的 CAT 测定 | 第43-44页 |
·△catBxoo 突变体的生长曲线测定 | 第44页 |
·△catBxoo 突变体的致病性和菌量测定 | 第44-45页 |
·△catBxoo 的致敏性测定 | 第45-46页 |
·讨论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第47-48页 |
·全文结论 | 第47页 |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4页 |
附录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作者简历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