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各种防治方法论文--生物防治论文

苏云金芽胞杆菌肌氨酸代谢基因簇表达与调控的研究

附件第1-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15页
英文缩略表第15-16页
第一章 引言第16-27页
   ·苏云金芽胞杆菌概述第16页
   ·代谢途径对苏云金芽胞杆菌芽胞与晶体蛋白形成的影响第16-17页
   ·σ54因子研究进展第17-20页
     ·σ54因子的结构特点和作用机制第17-18页
     ·依赖于σ54因子的转录调节因子(EBPs)第18-20页
     ·σ54因子的功能及其调控的代谢途径第20页
     ·苏云金芽胞杆菌σ54调控的代谢途径第20页
   ·参与肌氨酸代谢途径的肌氨酸氧化酶的研究进展第20-26页
     ·微生物肌氨酸氧化酶的的理化性质第21-23页
     ·微生物肌氨酸氧化酶的的分子生物学特性第23-26页
   ·立题依据、研究内容和目的意义第26-27页
     ·立题依据第26页
     ·研究内容第26页
     ·目的意义第26-27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7-41页
   ·实验材料第27-30页
     ·菌株与质粒第27-29页
     ·培养基第29页
     ·抗生素第29页
     ·酶与生化试剂第29-30页
     ·溶液与缓冲液第30页
   ·实验仪器设备第30-31页
   ·实验方法第31-41页
     ·Bt HD73 菌株基因组提取第31页
     ·目的基因的扩增第31-34页
     ·琼脂糖凝胶电泳第34页
     ·酶切反应第34-35页
     ·DNA 片段连接第35页
     ·E. coli 热激感受态细胞制备与转化第35页
     ·Bt 电击感受态细胞制备与转化第35-36页
     ·序列测定及分析第36页
     ·同源重组突变体的筛选第36页
     ·Bt 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第36页
     ·蛋白定量及 SDS-PAGE 电泳第36-37页
     ·β-半乳糖苷酶酶活分析第37页
     ·Bt 总 RNA 的提取和纯化第37-38页
     ·RT-PCR 分析第38-39页
     ·SMARTerTMRACE第39-40页
     ·DNA 芯片分析第40页
     ·唯一氮源实验第40页
     ·蛋白诱导表达第40页
     ·其他方法第40-41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41-71页
   ·sox 基因簇的序列分析第41页
   ·sox 基因簇的转录分析第41-46页
     ·RNA 提取及纯化第41-42页
     ·RT-PCR 分析第42-43页
     ·DNA 芯片分析第43-44页
     ·转录起始位点(Transcriptional Start Sites,TSSs)分析第44-46页
   ·soxR 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与特点第46-52页
     ·soxR 基因缺失突变盒的构建第46-48页
     ·soxR 基因突变质粒的构建与鉴定第48-49页
     ·soxR 基因缺失突变体的筛选与验证第49-50页
     ·soxR 基因的突变不影响生长速度第50-51页
     ·soxR 基因的突变不影响晶体蛋白产量第51-52页
   ·soxB、soxR 和 soxC 基因启动子的调控模式第52-58页
     ·soxB 基因启动子的调控第52-54页
     ·soxR 基因启动子的调控第54-55页
     ·soxC 基因启动子的调控第55-58页
   ·肌氨酸对 sox 基因簇转录活性的影响第58-59页
   ·SoxR 结合位点分析第59-64页
     ·不同长度的 soxB 和 soxC 基因启动子转录分析载体的构建第59-60页
     ·soxB、soxC 基因截短启动子的转录活性分析第60-61页
     ·SoxR 蛋白的表达第61-64页
   ·soxB 和 soxI 基因插入失活突变株的构建与筛选第64-70页
     ·soxB 基因插入失活突变株的构建与筛选第64-67页
     ·soxI 基因插入失活突变株的构建与筛选第67-70页
   ·不同氮源条件下,出发菌株与突变菌株的生长情况比较第70-71页
第四章 讨论第71-78页
   ·σ54调控的肌氨酸代谢途径分布第71-75页
   ·Bt 中依赖于σ54因子的 sox 基因簇的转录特点第75-76页
   ·Bt HD73 中 sox 基因簇的调控模式第76-77页
     ·sox 基因簇的表达调控模型第76页
     ·sox 基因簇可能参与的代谢途径第76-77页
   ·下一步展望第77-78页
第五章 结论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7页
致谢第87-88页
作者简历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亚洲玉米螟糖原磷酸化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下一篇:绿僵菌经口饲喂侵染东亚飞蝗的组织病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