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论 | 第8-12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三) 写作内容和方法 | 第10-12页 |
一、既判力基础理论概述 | 第12-17页 |
(一) 既判力的内涵 | 第12-14页 |
(二) 既判力的作用 | 第14-15页 |
(三) 既判力的客观范围 | 第15-17页 |
二、既判力客观范围之困境 | 第17-26页 |
(一) 既判力客观范围的传统界定 | 第17-21页 |
(二) 判决原因既判力之争 | 第21-25页 |
(三) 既判力客观范围传统界定的利弊 | 第25-26页 |
三、解决既判力客观范围困境之不同路径 | 第26-35页 |
(一) 中间确认之诉 | 第26页 |
(二) 既判力向判决原因扩张 | 第26-30页 |
(三) 争点效 | 第30-32页 |
(四) 不同解决路径之比较 | 第32-35页 |
四、关于我国既判力制度 | 第35-46页 |
(一) 我国既判力概念之厘清 | 第35-38页 |
(二) 我国构建既判力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38-39页 |
(三) 我国既判力客观范围之初探 | 第39-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