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致谢 | 第9-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1页 |
| ·前言 | 第15页 |
| ·TiO_2的纳米管阵列的制备 | 第15-19页 |
| ·阳极氧化的机理 | 第15-16页 |
| ·阳极氧化法制备 TiO_2纳米管阵列的发展 | 第16-19页 |
| ·影响纳米管阵列形貌的因素 | 第19页 |
| ·TiO_2纳米管阵列的修饰改性及应用 | 第19-24页 |
| ·元素掺杂 | 第19-21页 |
| ·化合物半导体复合 | 第21-22页 |
| ·贵金属负载 | 第22页 |
| ·有机染料敏化 | 第22-23页 |
| ·修饰改性后 TiO_2纳米管阵列的应用 | 第23-24页 |
| ·贵金属的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及其应用 | 第24-29页 |
| ·表面等离子效应(SPR 效应) | 第24-27页 |
| ·SPR 效应的应用 | 第27页 |
| ·贵金属负载半导体的优势 | 第27-29页 |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9-31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9-30页 |
|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 第二章 TiO_2纳米管阵列的可控制备 | 第31-43页 |
| ·引言 | 第31页 |
| ·实验主要药品和仪器 | 第31-32页 |
| ·实验药品和材料 | 第31页 |
| ·实验仪器 | 第31-32页 |
| ·实验部分 | 第32页 |
| ·正交实验表 | 第32页 |
| ·正交实验 | 第3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2-42页 |
| ·计算 Ki 和平均值 ki | 第37-38页 |
| ·计算各因素的极差 R,确定因素的主次顺序 | 第38-40页 |
| ·绘制因素与指标趋势图 | 第40-42页 |
| ·总结 | 第42-43页 |
| 第三章 可控 Ag 纳米颗粒负载 TiO_2纳米管阵列及其光电性能 | 第43-57页 |
| ·引言 | 第43-44页 |
| ·实验部分 | 第44-45页 |
| ·TiO_2纳米管载体的制备 | 第44页 |
| ·Ag 纳米颗粒负载 TiO_2纳米管 | 第44页 |
| ·Ag/TNTA 复合结构的表征 | 第44页 |
| ·Ag/TNTA 复合结构的光电流和光电催化降解实验 | 第44-4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5-55页 |
| ·TiO_2纳米管阵列及 Ag/TNTA 复合结构的形貌表征 | 第45-46页 |
| ·透射电镜和高分辨分析 | 第46-47页 |
| ·XRD 和 XPS 光谱分析 | 第47页 |
|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 | 第47-52页 |
| ·光电流测试 | 第52-55页 |
| ·光电催化降解甲基橙 | 第55页 |
| ·结论 | 第55-57页 |
| 第四章 通透 TiO_2纳米管阵列的合成改性及光催化性能 | 第57-71页 |
| ·引言 | 第57-58页 |
| ·实验部分 | 第58-59页 |
| ·通透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的合成 | 第58-59页 |
| ·Ag 纳米颗粒负载 TiO_2纳米管阵列 | 第59页 |
| ·结构分析 | 第59页 |
| ·光催化实验 | 第5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9-70页 |
| ·通透 TiO_2纳米管阵列的形貌表征和形成机理 | 第59-62页 |
| ·Ag 纳米颗粒负载两种不同的 TiO_2纳米管阵列 | 第62-67页 |
| ·Ag 颗粒修饰两种不同载体的 SEM 和 EDS 结果分析 | 第62页 |
| ·Ag 颗粒修饰两种不同载体的 XPS 深度剖析结果分析 | 第62-65页 |
| ·Ag 颗粒修饰两种不同载体的 XRD 结果分析 | 第65-66页 |
| ·Ag 颗粒修饰在两种不同载体中负载差异的原因 | 第66-67页 |
| ·Ag/TNTA 复合结构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67-70页 |
| ·结论 | 第70-71页 |
| 总结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8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