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论文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性特质和理性化重建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绪论第7-21页
第1章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第21-37页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一个基础性限定第21-22页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涵义第22-26页
     ·“马克思主义信仰”概念的提法第22-23页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两种涵义第23-26页
   ·信仰与理性第26-37页
     ·信仰与人的存在方式第26-29页
     ·信仰与意识形态第29-30页
     ·信仰与理性第30-37页
第2章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性特质第37-47页
   ·马克思主义产生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历史必然性第37-41页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基础第37-38页
     ·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第38-39页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深厚的理论来源第39-41页
   ·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阶级属性第41-42页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无产阶级属性第41-42页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第42页
   ·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容看其认知性的维度第42-47页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体现在剩余价值理论上第43-44页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上,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上第44-45页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体现在它是经过了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第45-47页
第3章 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性特质的实现经验和挫折教训第47-61页
   ·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第48-51页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中国化的历史过程第51-61页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入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阶段第51-54页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非常时期所遇到的挫折第54-56页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危机第56-61页
第4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原因第61-65页
   ·整个现代性大背景下信仰的缺失第61-63页
   ·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第63-64页
   ·历史因素的反刍第64-65页
第5章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性化重建第65-73页
   ·坚持和发掘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性特质是其信仰重建的基础第65-67页
   ·个体实践之路是马克思主义信仰重建的时代新路第67-71页
   ·从上而下的国家实践之路对于信仰重建的作用第71-72页
   ·个体实践之路与国家实践之路都必须强调和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性特质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7页
致谢第77-79页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宋代湖州石家镜研究
下一篇:从怀特海的思辨哲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