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23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磁共振成像概述 | 第10-12页 |
| ·磁共振成像原理 | 第10-11页 |
| ·影响磁共振成像的因素 | 第11-12页 |
| ·磁共振成像简介 | 第12-17页 |
| ·磁共振造影剂功能 | 第13页 |
| ·T_1造影剂 | 第13-14页 |
| ·T_2造影剂 | 第14页 |
| ·磁共振造影剂的生物毒性 | 第14-15页 |
| ·磁共振成像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磁共振造影剂的制备 | 第17-20页 |
| ·磁共振造影剂的制备 | 第17-19页 |
| ·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 | 第19-20页 |
| ·本硕士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0-23页 |
|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 第20页 |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0页 |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0-23页 |
| 第2章 二维磁功能化石墨烯的制备及其增强磁共振T_2加权成像的研究 | 第23-35页 |
| ·引言 | 第23页 |
| ·实验部分 | 第23-25页 |
|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3-24页 |
| ·Fe_3O_4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24页 |
| ·水溶性Fe_3O_4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24页 |
| ·氧化石墨烯的功能化 | 第24-25页 |
| ·GO-Fe_3O_4复合纳米材料的合成 | 第2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5-33页 |
| ·GO-Fe_3O_4复合纳米材料的合成 | 第25-26页 |
| ·Fe_3O_4纳米粒子和氧化石墨烯的表征 | 第26-28页 |
| ·不同粒径,不同负载率GO-Fe_3O_4复合材料的组装 | 第28-29页 |
| ·GO-Fe_3O_4复合材料DLS测试 | 第29-31页 |
| ·不同粒径、不同负载率GO-Fe_3O_4复合材料T_2弛豫率的测试 | 第31-32页 |
| ·GO-Fe_3O_4复合材料的T_2加权MRI成像 | 第32-33页 |
| ·结论 | 第33-35页 |
| 第3章 锰氧化物纳米粒子的可控制备及其T_1加权磁共振成像研究 | 第35-43页 |
| ·引言 | 第35页 |
| ·实验部分 | 第35-36页 |
|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35-36页 |
| ·锰氧化物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3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6-42页 |
| ·TEM表征锰氧化物纳米粒子 | 第36-37页 |
| ·XRD结构表征Mn_3O_4纳米粒子 | 第37-38页 |
| ·红外光谱(FT-IR)表征Mn_3O_4纳米粒子 | 第38-39页 |
| ·热重分析(TGA)表征Mn_3O_4纳米粒子 | 第39-40页 |
| ·Mn_3O_4@PEI动态光散射及生理条件下的稳定性 | 第40-41页 |
| ·T_1加权磁共振成像 | 第41-42页 |
| ·结论 | 第42-43页 |
| 第4章 锰铁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双模式磁共振成像研究 | 第43-49页 |
| ·引言 | 第43-44页 |
| ·实验部分 | 第44-45页 |
|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44页 |
| ·MnFe_2O_4/MnO(MF)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44页 |
| ·样品表征 | 第44-4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5-48页 |
| ·TEM表征 | 第45页 |
| ·MnFe_2O_4/MnO纳米粒子结构分析 | 第45-47页 |
| ·MnFe_2O_4/MnO纳米粒子的弛豫率测试 | 第47-48页 |
| ·结论 | 第48-49页 |
| 第5章 转铁蛋白修饰的锰铁纳米粒子用于脑肿瘤细胞多模式成像及药物递送 | 第49-59页 |
| ·引言 | 第49页 |
| ·实验部分 | 第49-51页 |
| ·实验试剂 | 第49-50页 |
| ·MF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50页 |
| ·TRF包覆MnFe_2O_4/MnO(TRF@MF)纳米粒子 | 第50页 |
| ·细胞培养 | 第50页 |
| ·RBITC标记TRF@MF复合材料进入A172细胞 | 第50页 |
| ·TRF@MF复合材料细胞毒性评价 | 第50-51页 |
| ·TRF@MF-DOX多功能载药体系的构建 | 第5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1-58页 |
| ·TRF@MF复合材料的表征 | 第51-52页 |
| ·TRF@MF负载DOX药物 | 第52-55页 |
| ·细胞毒性实验 | 第55-56页 |
| ·TRF@MF进入细胞的研究 | 第56-57页 |
| ·A172细胞磁共振成像研究 | 第57-58页 |
| ·结论 | 第58-59页 |
| 第6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第59-61页 |
| ·全文主要结论 | 第59页 |
|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59-61页 |
| 附录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71页 |
| 致谢 | 第71-7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