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1. 绪论 | 第14-22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思路 | 第15-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8页 |
·研究框架 | 第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19-22页 |
·本文可能的创新 | 第19-20页 |
·本文不足 | 第20-2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2-30页 |
·城市双核空间结构的文献综述 | 第22-25页 |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综述 | 第22-23页 |
·双核空间结构理论的研究综述 | 第23-24页 |
·文献评述 | 第24-25页 |
·产业空间布局相关研究综述 | 第25-30页 |
·区位论与产业空间布局 | 第26页 |
·城市经济发展与产业空间布局 | 第26-27页 |
·城市空间结构与产业空间布局 | 第27-28页 |
·新区建设与产业空间布局 | 第28页 |
·文献评述 | 第28-30页 |
3. 城市双核空间结构理论 | 第30-41页 |
·城市双核空间结构理论概述 | 第30-33页 |
·城市双核空间结构的定义 | 第30页 |
·城市双核空间结构的内涵 | 第30-31页 |
·城市双核空间结构的特征 | 第31-32页 |
·城市双核结构模式的条件 | 第32-33页 |
·城市双核空间结构形成阶段 | 第33-35页 |
·城市双核空间结构的阶段性分析 | 第34-35页 |
·城市双核空间结构的发展路线分析 | 第35页 |
·城市双核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 | 第35-39页 |
·自组织机制 | 第36-37页 |
·政府调控机制 | 第37-38页 |
·产业带动机制 | 第38页 |
·交通支撑机制 | 第38-39页 |
·城市双核空间结构与产业布局的关系 | 第39-41页 |
4. 成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历程 | 第41-53页 |
·成都空间结构历史演变 | 第41-44页 |
·单体缓慢延伸阶段(1949年-80年代初期) | 第41-42页 |
·近域扩张与广域推进并存阶段(80年代中期-2011) | 第42-44页 |
·成都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 第44-48页 |
·城市圈层无序蔓延,城市功能单中心集聚 | 第44-45页 |
·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城区人口增长过快 | 第45-47页 |
·交通功能状况严峻 | 第47页 |
·新城建设进展缓慢、成效不明显 | 第47-48页 |
·天府新区的提出与成都双核空间结构的建立 | 第48-53页 |
·天府新区发展阶段与主要问题 | 第48-49页 |
·天府新区与中心城区的关系 | 第49-51页 |
·成都双核空间结构建立的意义 | 第51-53页 |
5. 成都市产业空间布局演变历程 | 第53-61页 |
·成都市产业空间布局历史演变与特点 | 第53-57页 |
·成都市产业空间布局历史演变 | 第53-55页 |
·成都市产业空间布局演变特点 | 第55-57页 |
·成都市产业空间布局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57-61页 |
·城郊产业布局不合理 | 第58页 |
·城市产业空间布局过于分散 | 第58-59页 |
·产业同质化问题严重 | 第59页 |
·产业布局与资源生态环境出现矛盾 | 第59-61页 |
6. 成都双核空间结构形成中的产业布局研究 | 第61-74页 |
·成都双核结构形成中产业布局调整的总体分析 | 第61-63页 |
·成都市双核结构形成中的产业布局总体原则 | 第63-64页 |
·坚持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 | 第63页 |
·坚持适度集聚和适度分散相结合 | 第63-64页 |
·坚持产业发展与文化建设相结合 | 第64页 |
·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管理相结合 | 第64页 |
·成都双核结构形成中产业布局总体发展 | 第64-68页 |
·双核产业空间布局 | 第65-67页 |
·外围产业空间布局 | 第67-68页 |
·成都双核结构形成中工业布局发展 | 第68-70页 |
·新材料产业 | 第68-69页 |
·电子信息产业 | 第69页 |
·生物医药产业 | 第69-70页 |
·新能源产业 | 第70页 |
·汽车产业 | 第70页 |
·成都双核结构形成中服务业布局发展 | 第70-74页 |
·旅游业 | 第71-72页 |
·物流业 | 第72页 |
·金融业 | 第72-73页 |
·商贸业 | 第73页 |
·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 | 第73-74页 |
7. 成都新产业格局形成中的保障措施 | 第74-85页 |
·交通设施建设 | 第74-77页 |
·双核的交通建设 | 第74-76页 |
·市域交通建设 | 第76-77页 |
·对外交通建设 | 第77页 |
·科技人才发展 | 第77-79页 |
·人才培养与引进 | 第78页 |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 第78-79页 |
·人口流动与保障 | 第79-82页 |
·人口流动 | 第79-80页 |
·居住保障 | 第80页 |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 第80-81页 |
·就业保障 | 第81-82页 |
·土地集约利用 | 第82-83页 |
·重建土地价值评估体系 | 第82页 |
·平衡产业用地 | 第82-83页 |
·产业转移政策 | 第83-85页 |
·产业准入政策 | 第83页 |
·财税政策 | 第83-84页 |
·投融资政策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后记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