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ZG-6高速乘坐式水稻插秧机转向系统优化设计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前轮定位参数的研究 | 第14-17页 |
·前轮外倾与前束 | 第14-15页 |
·前轮主销后倾角 | 第15-16页 |
·前轮主销内倾角 | 第16-17页 |
·转向梯形 | 第17-19页 |
·整体式转向梯形 | 第17-18页 |
·断开式转向梯形 | 第18-19页 |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前轮定位参数的设计 | 第19页 |
·转向梯形的性能分析 | 第19-20页 |
·转向系统的分析和优化设计 | 第20页 |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前轮定位参数对插秧机操纵稳定性的影响 | 第21-46页 |
·前轮定位参数 | 第21页 |
·转向力矩和阻力矩计算 | 第21-32页 |
·作用于转向轮的力矩 | 第21-28页 |
·来自驾驶员转向力矩 | 第21-24页 |
·转向轮的回正力矩 | 第24-28页 |
·车轮转向阻力矩计算 | 第28-32页 |
·主销内倾角 | 第32-33页 |
·对轮胎自动回正和汽车直线行驶能力的影响 | 第32页 |
·对制动稳定性的影响 | 第32-33页 |
·对转向轻便性的影响 | 第33页 |
·主销后倾角 | 第33-36页 |
·对轮胎自动回正和汽车直线行驶性能的影响 | 第34-35页 |
·对转向盘力特性的影响 | 第35页 |
·对车辆稳态转向特性的影响 | 第35-36页 |
·插秧机前轮定位角的设计计算 | 第36-46页 |
·主销内倾和后倾所产生的回正力矩计算理论 | 第36-38页 |
·主销内倾产生的回正力矩M_Z的计算 | 第36-37页 |
·主销后倾产生的回正力矩M_Y的计算 | 第37-38页 |
·主销内倾角与后倾角在回正性设计中的作用研究 | 第38-44页 |
·空载时插秧机回正过程中回正力矩的计算 | 第39-41页 |
·满载插秧机回正过程中回正力矩的计算 | 第41-42页 |
·超载插秧机回正过程中回正力矩的计算 | 第42-44页 |
·基于轮胎磨损的车轮前束与外倾角的设计 | 第44-46页 |
第三章 转向梯形的性能研究 | 第46-72页 |
·概述 | 第46-47页 |
·阿克曼理论转向特性 | 第47-48页 |
·断开式转向梯形的平面数学模型 | 第48-58页 |
·转向梯形实际外导向轮转角函数 | 第49-53页 |
·转向梯形的目标函数 | 第53-54页 |
·设计变量 | 第54页 |
·约束条件 | 第54-58页 |
·断开式转向梯形的空间数学模型 | 第58-68页 |
·断开式转向梯形的数学模型 | 第59-63页 |
·转向梯形所决定的实际转向特性 | 第63-65页 |
·转向梯形的优化设计 | 第65-68页 |
·转向梯形的求解 | 第68-72页 |
·插值法 | 第68-69页 |
·均差 | 第69-70页 |
·牛顿均差差值多项式 | 第70-72页 |
第四章 转向系统优化方法的介绍 | 第72-78页 |
·正交实验法和遗传算法概述 | 第72-76页 |
·正交试验设计法 | 第72-74页 |
·遗传算法 | 第74-76页 |
·正交试验设计法和遗传算法比较 | 第76-78页 |
第五章 转向系统模型的实现和优化 | 第78-99页 |
·正交-遗传试验算法实验步骤 | 第78页 |
·实验的具体操作 | 第78-85页 |
·设计变量的选取及正交表实验安排 | 第78-79页 |
·适应度(效果值)的求取 | 第79-85页 |
·实验的结果及分析 | 第85-91页 |
·正交表的计算 | 第86-88页 |
·各因素主次顺序的确定 | 第88页 |
·最优方案的确定 | 第88页 |
·显著性分析 | 第88-91页 |
·实例分析及验证 | 第91-98页 |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99-101页 |
·结论 | 第99页 |
·不足和展望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5页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