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伦理视域下的社会救助研究
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前言 | 第8-11页 |
第一章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1-23页 |
一、 何谓“社会救助” | 第11-14页 |
(一) 广义的社会救助 | 第11-12页 |
(二) 狭义的社会救助 | 第12-14页 |
二、 政府救助与社会救助的区别 | 第14-17页 |
(一) 参与主体不同 | 第14-16页 |
(二) 角色定位不同 | 第16页 |
(三) 救助资金来源不同 | 第16页 |
(四) 救助对象不同 | 第16-17页 |
三、 国内外社会救助现状 | 第17-23页 |
(一) 发达国家及地区社会救助现状 | 第17-20页 |
(二) 中国社会救助现状 | 第20-23页 |
第二章 社会救助的伦理基础 | 第23-34页 |
一、 以正义为伦理基础 | 第23-25页 |
(一) 罗尔斯社会正义论 | 第23-24页 |
(二) 哈耶克个人正义观 | 第24-25页 |
二、 以关怀为伦理基础 | 第25-28页 |
(一) 吉利根女性关怀 | 第26页 |
(二) 诺丁斯教育关怀 | 第26-27页 |
(三) 特托朗普遍关怀 | 第27页 |
(四) 拉迪克母性关怀 | 第27-28页 |
三、 关怀伦理相较于公正伦理的优势 | 第28-34页 |
(一) 关怀是一种道德情感 | 第28-30页 |
(二) 关怀是一种道德关系 | 第30-32页 |
(三) 关怀是一种道德实践 | 第32-34页 |
第三章 社会救助的伦理困境及成因 | 第34-41页 |
一、 社会救助的伦理困境 | 第34-36页 |
(一) 关怀者:非政府组织方面 | 第34-36页 |
(二) 被关怀者:弱势群体方面 | 第36页 |
二、 社会救助伦理困境的成因 | 第36-41页 |
(一) 外部成因 | 第37-38页 |
(二) 内部成因 | 第38-41页 |
第四章 应对社会救助伦理困境的对策 | 第41-50页 |
一、 建立政府救助与社会救助“伙伴”关系 | 第41-42页 |
(一) 以政府为主导 | 第41页 |
(二) 以信任为基础 | 第41页 |
(三) 平等合作 | 第41-42页 |
二、 优化非政府组织内部建设 | 第42-43页 |
(一) 管理机制企业化 | 第42页 |
(二) 注重志愿性,扩宽资金筹集渠道 | 第42-43页 |
(三) 摆正角色定位,注重文化宣传 | 第43页 |
三、 提高非政府组织的关怀质量 | 第43-46页 |
(一) 以生存为基础,完善物质关怀 | 第44-45页 |
(二) 以个体为导向,重视心理关怀 | 第45页 |
(三) 以发展为目标,推进精神关怀 | 第45-46页 |
四、 倡导关怀教育,提高受助者关怀能力 | 第46-48页 |
(一) 家庭关怀教育 | 第46-47页 |
(二) 学校关怀教育 | 第47页 |
(三) 非政府组织的关怀教育 | 第47-48页 |
五、 完善道德监督机制 | 第48-50页 |
(一) 加强公众监督意识 | 第48页 |
(二) 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 | 第48页 |
(三) 建立独立的第三方评估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