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一、《礼记》研究的学术意义 | 第9-12页 |
二、孔颖达《礼记正义》研究的学术意义 | 第12-15页 |
三、《礼记》研究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四、孔颖达《礼记正义》研究文献综述 | 第17-19页 |
五、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思路方法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礼记》称名与成书考释 | 第21-53页 |
第一节 《礼记》称名考释 | 第21-29页 |
第二节 《礼记》成书考释 | 第29-53页 |
第三章 唐前《礼记》学概述——兼论《礼记》学术地位的提升 | 第53-73页 |
第一节 唐前《礼记》学概述 | 第53-63页 |
第二节 唐前《礼记》学术地位的提升 | 第63-73页 |
第四章 《礼记正义》的修撰与版本考述 | 第73-109页 |
第一节 孔颖达的生平简述 | 第73-80页 |
第二节 孔颖达的学术著述 | 第80-82页 |
第三节 《五经正义》的修撰 | 第82-99页 |
第四节 《礼记正义》版本考述 | 第99-109页 |
第五章 《礼记正义》校勘考释 | 第109-161页 |
第一节 《礼记正义》的校勘版本 | 第109-116页 |
第二节 《礼记正义》的校勘方法 | 第116-121页 |
第三节 《礼记正义》的校勘内容 | 第121-143页 |
第四节 《礼记正义》的校勘特点 | 第143-147页 |
第五节 《礼记正义》的校勘指瑕 | 第147-161页 |
第六章 《正义》对《礼记》经注的文本考论 | 第161-198页 |
第一节 论《礼记》的作者与成书 | 第161-171页 |
第二节 论《礼记》的性质与要义 | 第171-184页 |
第三节 论《礼记》部分篇章的结构 | 第184-190页 |
第四节 论《礼记》的文法 | 第190-195页 |
第五节 论郑玄《礼记注》 | 第195-198页 |
第七章 《礼记正义》训诂考释 | 第198-255页 |
第一节 孔颖达的训诂思想 | 第199-203页 |
第二节 《礼记正义》的训诂方法(一)——释词之义训法 | 第203-224页 |
第三节 《礼记正义》的训诂方法(二)——释词之声训法、形训法 | 第224-229页 |
第四节 《礼记正义》的训诂方法(三)——释句与释段 | 第229-245页 |
第五节 《礼记正义》训诂指瑕 | 第245-255页 |
第八章 《礼记正义》人物、名物与制度考证 | 第255-281页 |
第一节 《礼记正义》人物、名物考证 | 第255-264页 |
第二节 《礼记正义》制度考证 | 第264-278页 |
第三节 《礼记正义》考证指瑕 | 第278-281页 |
第九章 《礼记正义》的经学与政治思想 | 第281-316页 |
第一节 《礼记正义》的纯化儒学取向 | 第281-285页 |
第二节 《礼记正义》的礼学思想 | 第285-305页 |
第三节 《礼记正义》的政治思想 | 第305-316页 |
结语 | 第316-323页 |
一、《礼记正义》的学术意义 | 第316-318页 |
二、《礼记正义》的著述之优 | 第318-321页 |
三、《礼记正义》的政治实践 | 第321-323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332页 |
后记 | 第332-33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333-3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