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政策就业效应的机理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9-42页 |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19-21页 |
·研究背景 | 第19-20页 |
·问题提出 | 第20-21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页 |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研究意义 | 第2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21-36页 |
·国内外财政收入政策的就业效应研究 | 第21-25页 |
·国内外财政支出政策的就业效应研究 | 第25-29页 |
·国内外财政预算政策的就业效应研究 | 第29-31页 |
·国内外其他相关政策的就业效应研究 | 第31-32页 |
·中国财政政策调控就业的实践研究 | 第32-35页 |
·研究现状评述 | 第35-36页 |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36-42页 |
·研究内容及逻辑框架 | 第36-39页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39-42页 |
第2章 财政政策和就业的理论基础 | 第42-54页 |
·财政政策及财政政策效应的概念界定 | 第42-43页 |
·财政政策的概念及分类 | 第42页 |
·财政政策效应的概念界定 | 第42-43页 |
·财政政策就业效应的含义 | 第43页 |
·基于就业的经济学和财政理论 | 第43-46页 |
·古典学派的充分就业理论 | 第43-44页 |
·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 第44-45页 |
·新古典综合派的结构性就业理论 | 第45-46页 |
·发展经济学的就业理论 | 第46页 |
·供给学派的就业理论 | 第46页 |
·财政政策就业效应的分析模型及量化方法 | 第46-53页 |
·财政政策就业效应的分析模型 | 第46-50页 |
·财政政策就业效应的量化方法 | 第50-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3章 财政收入政策就业效应分析 | 第54-87页 |
·财政收入数据分析及说明 | 第54-58页 |
·财政收入不同口径规模比较分析 | 第54-55页 |
·财政收入总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分析 | 第55-57页 |
·财政收入各项明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分析 | 第57-58页 |
·政府收入构成对就业的回归模型构建及分析 | 第58-65页 |
·政府收入构成数据选择及说明 | 第58-59页 |
·构建政府收入构成对就业的回归模型 | 第59-64页 |
·政府收入构成与就业的相关性分析 | 第64-65页 |
·财政收入总量与就业的回归模型分析 | 第65-71页 |
·财政收入与就业的相关性分析 | 第65-66页 |
·构建财政收入与就业的回归模型 | 第66-67页 |
·基于就业的财政收入规模定位 | 第67-71页 |
·财政收入构成与就业的相关性分析 | 第71-77页 |
·财政收入构成变量数据及主体税种分析 | 第71-73页 |
·构建财政收入构成对就业的主成分分析模型 | 第73-76页 |
·基于影响就业的主要财政收入变量的选取 | 第76-77页 |
·增值税征收规模与就业的相关性分析 | 第77-82页 |
·增值税课税方式及征收规模现状 | 第77-79页 |
·增值税对就业的影响机理分析 | 第79-81页 |
·增值税转型对就业的影响分析 | 第81-82页 |
·关税征收规模与就业的相关性分析 | 第82-86页 |
·关税征收现状分析 | 第82-84页 |
·关税征收对就业的影响机理分析 | 第84-85页 |
·中国现行关税征收体制对就业的影响分析 | 第85-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4章 财政支出政策就业效应分析 | 第87-128页 |
·财政支出与就业的回归模型构建及分析 | 第87-93页 |
·财政支出数据的选取和说明 | 第87-89页 |
·财政支出总额与就业的相关性分析及回归模型的构建 | 第89-90页 |
·财政支出结构变量与就业的相关性分析 | 第90-92页 |
·基于就业作用的主要财政支出变量的选取 | 第92-93页 |
·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与就业的相关性分析 | 第93-99页 |
·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现状分析 | 第93-96页 |
·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就业效应的机理分析 | 第96-97页 |
·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就业效应的回归模型构建及分析 | 第97-98页 |
·对现行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就业效应的评价 | 第98-99页 |
·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就业的相关性分析 | 第99-105页 |
·财政教育支出现状分析 | 第99-102页 |
·财政教育支出就业效应的机理分析 | 第102-103页 |
·财政教育支出对就业的回归模型构建及分析 | 第103-104页 |
·对现行财政教育支出就业效应的评价 | 第104-105页 |
·财政科技支出规模与就业的相关性分析 | 第105-110页 |
·财政科技支出现状分析 | 第105-107页 |
·财政科技支出就业效应的机理分析 | 第107-108页 |
·财政科技支出对就业的回归模型构建及分析 | 第108-109页 |
·对现行财政科技支出就业效应的评价 | 第109-110页 |
·行政成本支出规模与就业的相关性分析 | 第110-115页 |
·行政成本支出占 GDP 的比例分析 | 第110-111页 |
·行政成本支出影响就业的机理分析 | 第111-113页 |
·行政成本支出对就业的回归模型构建及分析 | 第113-114页 |
·行政成本支出就业效应的评价 | 第114-115页 |
·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与就业的相关性分析 | 第115-120页 |
·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支出现状分析 | 第115-118页 |
·预算内固定资产支出影响就业的机理分析 | 第118-119页 |
·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对就业的回归模型构建及分析 | 第119-120页 |
·财政固定资产支出的就业效应评价 | 第120页 |
·财政支出结构变量的就业时滞性分析 | 第120-127页 |
·对财政支出结构变量进行 CPI 指数折算 | 第120-121页 |
·消除财政支出结构变量的异方差及多重共线性 | 第121-123页 |
·进行格兰杰因果性检验 | 第123-126页 |
·构建基于就业的财政支出时滞性模型 | 第126页 |
·财政支出就业效应的时滞性评价 | 第126-127页 |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第5章 预算政策及现行财政体制对就业的影响分析 | 第128-147页 |
·财政预算编制与执行的就业效应机理分析 | 第128-131页 |
·财政预算特征对就业的影响分析 | 第128-129页 |
·财政预算执行的就业影响分析 | 第129-130页 |
·财政超收的就业影响分析 | 第130-131页 |
·分税体制征收的就业效应分析及评价 | 第131-135页 |
·中央和地方税种划分情况及其比重分析 | 第131-134页 |
·分税制征收对就业的影响机理分析 | 第134页 |
·分税制征收就业效应评价 | 第134-135页 |
·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对就业的影响分析 | 第135-137页 |
·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的总体特征 | 第135-136页 |
·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就业效应的机理分析 | 第136页 |
·现行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就业效应的评价 | 第136-137页 |
·积极财政政策对就业的影响分析 | 第137-139页 |
·积极财政政策的总体特征 | 第137页 |
·积极财政政策就业效应的机理分析 | 第137-138页 |
·积极财政政策就业效应的评价 | 第138-139页 |
·现行财政政策对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139-146页 |
·影响就业的财政变量和非财政变量选取 | 第139页 |
·非财政教育投入的格兰杰因果性分析 | 第139-142页 |
·非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的格兰杰因果性分析 | 第142-143页 |
·构建综合考虑各项因素的就业回归模型 | 第143-144页 |
·财政政策影响就业的系统性评价 | 第144-146页 |
·本章小结 | 第146-147页 |
第6章 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选择 | 第147-179页 |
·就业供求现状分析 | 第147-155页 |
·就业率指标分析 | 第147-148页 |
·就业供给分析 | 第148-153页 |
·就业需求分析 | 第153-155页 |
·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理论选择及其影响途径分析 | 第155-157页 |
·确立发展经济学和供给理论为就业主导理论 | 第155-156页 |
·中国现实国情下财政政策影响就业的途径 | 第156-157页 |
·促进就业财政政策的国际经验 | 第157-165页 |
·教育投入多元化改善人力资本质量 | 第157-158页 |
·税收优化的国际经验 | 第158-160页 |
·提高行政效率的国际经验 | 第160-162页 |
·绩效预算的国际经验 | 第162-165页 |
·促进就业财政政策的实践路径选择 | 第165-172页 |
·优化财政收入的路径选择 | 第165-166页 |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的路径选择 | 第166-168页 |
·扩大灵活性就业需求的财政政策选择 | 第168-172页 |
·财政政策与其它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 | 第172-178页 |
·财政政策与国际贸易政策的组合运用 | 第172-176页 |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运用 | 第176-177页 |
·财政政策与产业政策的组合运用 | 第177-178页 |
·本章小结 | 第178-179页 |
结论 | 第179-181页 |
参考文献 | 第181-190页 |
附录 | 第190-20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200-202页 |
致谢 | 第202-203页 |
个人简历 | 第203页 |